蒙妮坦手游站: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人间地狱火炮密位表(土耳其打击库尔德人,大家猜猜最后的结果会如何)

人间地狱火炮密位表(土耳其打击库尔德人,大家猜猜最后的结果会如何)

2023-07-13 14:01:03

土耳其打击库尔德人,大家猜猜最后的结果会如何

首先土耳其属于北约成员国,也就是说,土耳其是美国的正式盟友,根据北约规定,假设土耳其被攻击,相当于所有北约成员国被攻击,因此所有的北约成员国都应该去援助土耳其,看起来很玄幻,但是北约就是这么规定的。

当然,到时候是不是履约就两说了。

目前库尔德人已经投靠了阿萨德,阿萨德的后台是俄罗斯,土耳其还没有笨到和俄罗斯火并的地步-----真火并他也拼不过。

根据FOX的报道,目前土耳其的以及仆从军正在曼比的闪点地区前进。

美国副总统彭斯已经宣布对土耳其进行经济制裁,包括提高土耳其的钢铁关税,取消和土耳其的贸易谈判,以及制裁土耳其的部分官员。

但是对于埃尔多安来说,这可能是早就预料到的部分,连美国本身在土耳其就有军事基地,这些军事基地甚至还储备了核弹,一旦制裁土耳其过度,北约利益必然受损,美国很可能是雷声大雨点小,后来不了了事。

欧盟各国,包括法国,瑞典,芬兰和德国已经对土耳其采取了武器禁运,但是整个欧盟实际上相当软弱,实际上欧盟国,比如说法国在本来就有驻军,但是欧盟本身没有什么对抗土耳其的意志。

在美国撤离的情况下,俄罗斯反而成了库尔德的救世主,阿萨德的后台就是俄罗斯,没有俄罗斯,阿萨德很可能早就身首异处了,俄罗斯没有公开谴责土耳其的军事行动,但是俄罗斯显然也对这个行动不满意,普京在之前就呼吁埃尔多安“谨慎考虑行动,以免破坏调解危机的共同努力”。

俄罗斯的官方立场是推动组建宪法委员会,土耳其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破坏了俄罗斯的计划,普京之前表态说,在阿萨德没有明确要求提供援助的任何部队,本质上都是非法占领者,应该离开,他这话可能指的是美军,也可能指的是土耳其,美军已经撤离,现在就只剩下土耳其。

但是土耳其前段时间强硬的拒绝了美国的F35,选择了购买俄罗斯的S-400导弹,很显然俄罗斯尽管不想,但是还是得和土耳其达成协议。

我猜想最后的结局是:土耳其和俄罗斯达成协议,阿萨德以自己的身份瓦解掉库尔德的武装,埃尔多安本身并不是真想占领,而是由于前段时间埃尔多安国内选举失败,连伊斯坦布尔这个都丢了,为了获取支持度,尤其是民族运动当和好党的支持,只要埃尔多安表现出强硬风格,能够打下几个地方,让自己支持度能上去就可以了。

而阿萨德从形式上统一了,虽然阿萨德内部依然有各式各样的纷争,但是好歹稳定下来了。

依照得分来说:

俄罗斯不得不失。

土耳其短暂占便宜, 但是长期来说还未知。

阿萨德名利双收,是这次行动的最大获益者。以后库尔德人一旦背叛阿萨德,势必要被按上“叛徒”的帽子。

库尔德人一败涂地,这么多年的心血彻底白费。

美国声誉彻底败坏,连内部的犹太家园党-----这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和锡安主义的政党,属于极,现在连这个极政党领袖都开始高呼“只能自力更生”,可见美国声誉被败坏到何等地步。

俄罗斯允许其他加盟国独立而为什么不允许车臣独立

车臣是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不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很多人对苏联和俄罗斯联邦有误解,以为两者是一回事。但其实苏联和俄联邦不完全是一回事。

苏联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一个联邦制国家,俄罗斯只是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的中的其中之一。对于苏联的那套模式,俄罗斯人和叶利钦那帮俄联邦的高层,也有很大的意见。

1990年3月11日,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的立陶宛最先宣布独立。当时苏联中央的回应是立即对立陶宛进行了经济封锁,停止石油和电力供应,逼迫立陶宛收回独立宣告。经过数月的封锁后,立陶宛果然扛不住严苛的经济封锁,撤消了独立法案。

正当苏联中央洋洋得意时,结果是天算不如人算,俄罗斯这时候也反了。

1990年6月12日,俄罗斯苏维埃发表《国家宣言》,以法律形式宣布俄罗斯联邦在其境内拥有“绝对”。等于在法律意义上脱离了苏联。(事实上没有)

由于俄罗斯这个大块头反了,苏联自然就顾不上立陶宛这个小角色了,苏联中央开始与俄罗斯领导人掐架。这一掐就是大半年。

因此可以这么说——如果当时俄罗斯领导人不挑这个头,叶利钦不在私下里挖墙角,苏联未必会解体的那么快。

1991年4月9日,格鲁吉亚也宣布独立。这个时候宣布脱离苏联的苏联加盟共和国有三个了:立陶宛、俄罗斯、格鲁吉亚。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再次火上浇油,他以极高的支持率,当选为俄罗斯总统。他的正式上台,无疑是给苏联中央一击重锤,让苏联中央的一些人再也坐不住了。

紧接着,发生了8·19事件。这次事件,叶利钦获得了最终的胜利。

当时的叶利钦认为,如果仅有俄罗斯、格鲁吉亚、立陶宛在下边闹,苏联还是不会那么容易解体。于是他煽风点火,鼓动各个加盟共和国也一起闹。他这一煽动,立马就有八个加盟共和国加入了进来。

1991年8月20日——爱沙尼亚独立;

1991年8月22日——拉脱维亚独立;

1991年8月24日——乌克兰独立;

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独立;

1991年8月27日——摩尔多瓦独立;

1991年8月30日——阿塞拜立;

1991年8月31日——乌兹别克斯坦独立;

1991年8月31日——吉尔吉斯斯坦独立;

当这些国家先后宣布独立后,苏联的解体已经是不可逆转的了。当时仅存的四个还没有宣布的独立加盟国只有土库曼斯坦、亚美尼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

这些加盟共和国迟迟不宣布独立,主要还是考虑到独立之后,他们薄弱的经济未必能适应国际市场环境。所以这几个国家的领导人很是纠结。(苏联搞分配制,各加盟国的经济比较单一,中亚的加盟共和国害怕失去了苏联中央的援助,无法自立生存)

叶利钦害怕出幺蛾子,就很“大度”,跟那些不愿意独立的加盟国说,你们能拿多少拿多少,我不在乎。在他看来,只要尽快能拆散苏联,他可以。(就是因为他的这种态度,所以才给车臣人一种自己也能独立的错觉)

于是,在叶利钦的表态下,又有三个加盟国宣布了独立。

1991年9月9日——塔吉克斯坦独立;

1991年9月23日——亚美尼亚独立;

1991年10月27日——土库曼斯坦独立;

截止到这里,就只剩下一个哈萨克斯坦还在犹豫要不要独立了。不过由于只剩下哈萨克斯坦一个国家了,所以叶利钦也没有拿它当回事。

万事俱备,只欠最后一铲子,按照叶利钦当时的思路,苏联被他搞解体后,他再搞一个新的联盟,由他当联盟老大。这个新联盟相当于就是“苏联2.0版本”。

不过,由于当时乌克兰总统克拉夫丘克的坚决反对(美国承诺援助乌克兰),他不同意搞联邦制,于是叶利钦的计划告吹。

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修改思路后,和他的两个好基友,乌克兰领导人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领导人舒什克维奇在白罗斯首都明斯克开会,三国签署了《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组成“独立国家联合体”。

此宣言相当于苏联正式解体,取代苏联的“独联体”正式成立。(独联体是一种很松散的邦联制组织)

↓《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签署现场

不过由于这次会议只是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国领导人私下会晤的产物,所以这一宣言发布后,立马遭到了不少加盟共和国的坚决。其中反应最强烈的,就是中亚的五个斯坦国。

当年当月,土库曼斯坦的总统尼亚佐夫牵头五国,联合俄罗斯和乌克兰,不承认叶利钦的宣言。于是在苏联解体的前三天,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十一个苏联加盟国又开了个会。(波罗的海三国没参加这次会议)

在会上,中亚五国强烈要求搞联邦制,要求有一个联邦中央。但乌克兰总体克拉夫丘克认为自己的经济基础好,而且又得到了美国的经济援助的承诺,所以他强烈反对。于是在会上一通争吵后,叶利钦表示只要先把苏联搞死,一切好说,俄罗斯会在日后给中亚国家提供资金扶持。最后,中亚国家领导人妥协,独联体的形式最终确立。

1991年12月25日圣诞节那天,苏联正式宣告解体。

就在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那帮领导人在关于苏联是否解体的问题上争论不休时,车臣悄然生息的宣布了独立。

1991年11月,即苏联解体前,时任车臣共和国总统的杜达耶夫发表了独立宣言。(没有得到俄罗斯的承认)

当时杜达耶夫认为自己能独立的理由是:既然外高加索三国都独立了,那么车臣这种身为俄罗斯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也应该像邻近的亚美尼亚或格鲁吉亚一样,享有独立国家的地位。再加上过去在前苏联年代里,车臣人一直受到,造成车臣人要求独立和反俄罗斯人的旺盛心态。于是,杜达耶夫便顺应,宣布了车臣独立。

面对车臣的独立,俄罗斯选择了妥协。

1992年5月25日,杜达耶夫与俄罗斯签署了《关于撤军和车臣共和国与俄罗斯联邦分配财产条约》。根据这个条约,俄罗斯联邦一切行政机构全部撤出车臣。等于是变相默认了车臣的独立地位。

备注:据一些资料显示,叶利钦上台后,他曾经派人会见过杜达耶夫,当时杜达耶夫假意表示车臣只是想自治,没打算从俄罗斯独立,也没有和俄国翻脸的打算。叶利钦信以为真,便对车臣的独立置之不理。(叶利钦当时忙于争权,也无暇管车臣)

但是由于杜达耶夫的野心不止于让车臣脱离俄罗斯,他对隔壁的印古什也有企图。于是俄罗斯方面认为不能再纵然,决定收回车臣的实质独立地位。

后来的事情就很简单了,车臣领导人和俄联邦领导人反复撕比,最终叶利钦在权衡利弊后决定:出于车臣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的考虑,俄联邦出兵车臣,维护俄联邦的领土完整。

总的来说,车臣是俄联邦的自治共和国,不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后者和俄罗斯在苏联内部是平级的地位,独立与否不需要征求俄罗斯的意见。而车臣并不是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苏联虽然解体没有了,可俄罗斯还在。所以车臣要独立,需要征求俄罗斯的同意。而车臣由于地理位置重要,俄罗斯当然不能让它独立了。(承认独立了,等于又给俄罗斯在高加索地区树立了一个死敌)

顺带一说,其实车臣在俄罗斯内部的地位一直很微妙。虽然俄军在第二次车臣战争当中打败了车臣,可是车臣依然是半独立地位。车臣名义上归属于俄联邦,但其实就是个独立国家。

你知道哪些细思极恐的历史细节

新第一颗背后的国际暗战。

1961年1月20日,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接替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正式宣誓就任美国第35任总统。

出生于1917年的肯尼迪当年才44岁,他年富力强,一心想要有所作为,他就任之后面对苏联咄咄逼人的冷战攻势采取了毫不留情的强硬态度,在1962年10月爆发的古巴导弹危机中,他果断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并摆出了一副宁可爆发核大战,让全世界毁灭也不让步的架势。最后古巴导弹危机以赫鲁晓夫让步,从古巴撤走远程导弹和战略轰炸机而告终。

在对内政策方面,面对就任之初经济危机的挑战,肯尼迪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结构性减税、提高最低工资,对农民提供紧急救济和补贴,提高失业津贴和社会保险水平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为他在普通美国民众中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可以说,肯尼迪的套路就是“内修王道,外修霸道”,他在就职演说上有一句著名的话:“ask not what your country can do for you, 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直译一下:别问你的国家能为自己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自己的国家做什么)。在任期间,他派遣特种部队和作战飞机进入南越,扩大越南战争,大力推行登月计划,加快和苏联的太空竞争,是比较好斗,比较的一个总统。

肯尼迪上台后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和新的关系问题。

肯尼迪和赫鲁晓夫

1958年8月,毛决策炮击金门,打破了美国试图搞“独立”的阴谋,迫使美国回到华沙谈判桌前,美国当局对这种谈也不是,不谈也不是的状态十分恼火,于是不久就在联合国耍花招,把“恢复新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这一原本只需要普通多数赞成的“一般性问题”升级为需要2/3多数赞成的“重要问题”,以阻挠国际朋友不断增多的新加合国。

随后,由于美国扩大侵越战争,毛指示周总理针锋相对地警告美国不得肆意进入北越领土,并宣布对美国侵越行为绝对不会坐视不理。从1961年开始,新加大了对北越的支援力度,使得美国在越南的代理人战争遭到严重挫折。

刚刚在古巴导弹危机中获胜而志得意满的肯尼迪认识到,他遇到了真正的高手。很快,中情局告诉了他另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新的核武器研发工作已经接近成功,即将拥有自己的。其实,在1960年底,美国的间谍卫星就已经发现了新设立在罗布泊的核试验基地和相应的浓缩铀工厂,只不过由于获取的情报过于零碎,中情局一直没能掌握确凿的证据。

新在朝鲜战争中就受到过美国的核讹诈,1958年危机时,艾森豪威尔又再次叫嚣要用核武器“保卫”。早在1956年,毛就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在今天这个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60年,赫鲁晓夫撤走全部专家,撕毁中苏之间的一系列合作协议。毛毅然领导不信邪、不怕鬼的自力更生,自己给自己争气。在钱学森、邓稼先、王淦昌等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千千万万科研人员、工人、战士艰苦奋斗、不懈努力下,在周总理、元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和支持下,到1962年底,新的实际上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根据美国的评估报告,新最快在1965年就能具备爆炸的能力。

毛:,没有它,人家说你说话不算数

让一个新的主义国家拥有,这是自诩自由世界领袖的肯尼迪所不能容忍的,他对新的行动绝对不能坐视不理,肯尼迪在白宫公开宣称“新试图进行核试验是60年代最糟糕的事情”。然而,他以武力干涉的想法却遭到了国防部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在内的一群军人的一致反对。

那些在朝鲜战争时期还是师长和团长,领教过可怕实力的美国将军们认为,新的核武器并不能影响亚洲的政治平衡(因为有和能够投射根本不是一回事),相反,如果摧毁新的核武器研发基地,将会对美国在亚洲的军事存在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直接武装打击的道路行不通,肯尼迪眼珠一转,又找到了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肯尼迪相信,由于1950年代末开始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赫鲁晓夫当然也不愿意新研发自己的核武器。

国际政治的玩法就是这么吊诡,刚刚还是剑拔弩张,誓要拼个你死我活的竞争对手,现在却要为双方共同的利益而站到同一条战线上来了。

1963年5月,美国约见了苏联驻美大使多勃雷宁,露骨地表示“希望在拥有核武器的问题上交换意见”,但苏联方面对此反应冷淡。1963年7月,美国新任驻苏大使哈里曼在莫斯科会见了赫鲁晓夫,公开鼓吹美苏联合对的核设施发动外科手术式核打击的计划。

令美国人失望的是,赫鲁晓夫仅同意在政治层面上对新施加压力,并在美国人面前刻意淡化中苏之间的分歧,他认为新的核武器没有什么好害怕的,并劝告美国人“当一个人没有核武器时,那他一定是叫得最凶的。”

被赫鲁晓夫的态度搞蒙了的肯尼迪开始病急乱投医,1963年9月,他乘着蒋大公子蒋经国访美的机会,与方面秘密商定了由美国出动运输机,由方面出动300-500人的特种部队,突袭并摧毁新的核试验基地的危险计划。

在肯尼迪的一再坚持下,1963年11月18日,在五角大楼举行的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上,新任参联会,著名的人士马克斯韦尔·泰勒将军提出了一份关于阻止或推迟新成功实施研制计划的方案。

方案包括四个选项:一、美国实施常规轰炸、二、国民党实施常规轰炸、三、派遣间谍到实施秘密袭击、四、由国民党特种部队空投后进行破坏。

周总理在宣布爆炸成功的消息

这时,距离新试爆第一颗已经不到一年了。

在会议上,肯尼迪表示将对这一方案在一周后进一步讨论,即11月25日。

可是,仅仅5天后,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被刺杀身亡,继任的总统约翰逊比较谨慎,认为袭击新的核武器研发设施无助于巩固美国的国际地位,于是终止了这个被称为“布拉沃”的非常规作战计划,疯狂的图谋最终胎死腹中。

1964年10月16日,新在罗布泊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冉冉升起的蘑菇云,宣告了帝国主义对的核讹诈彻底破产,这是近现代100多年历史上重要的日子,这一天,中华民族低人一等的时代彻底终结了。

如何看待人类历史上第一款坦克:马克坦克

坦克的出现是诞生于一战之中僵持不下的阵地战和壕沟战。

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西方的军事家都醉心于深挖壕沟,布置铁丝网,建造碉堡,配置机枪进行布防等手段,来打消耗战。

当时的战争武器只有单一的陆军,空军还没有出现。

而陆军主要是由炮兵、步兵和骑兵构成,面对着有堑壕、铁丝网和机枪构成的阵地,发起冲锋的骑兵和步兵是很难突破的。

面对这种情况是很迫切需要出现一种新式武器。

这种武器既要能够抵挡住敌人密集的机枪扫射,同时还要能够越过起伏不平的路况,而且在行进间还要能够对当面之敌进行火力打击。

于是坦克就在这种迫切需要下出现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这种武器为什么叫做坦克?

其实坦克一词是源于英文“大水柜”的一词的音译,它标准的名字应该叫战车。

在德国和苏联的中,常常用战车一词来称呼这种新出现的武器。

至于把这种战车称作是水柜是有一定原因的,当时的英国工程师在研究这种新式武器时,为了达到保密和出其不意的效果,对外声称是水柜。

而水柜一词按照英语的发音就是坦克。

这是一种集火力、越野和防护力于一体的进攻性武器,起初的坦克是很搞笑的。

它全重在18吨左右,装甲厚度为6毫米,配置两挺7.7毫米机枪,最大时速为3.2公里,无旋转式炮塔,没有无线电通讯设施,也没有光学观察设备,并且还故障频繁。

但是它的出现是意义巨大的,随着坦克技术的不断进步,如今它已经成为了由坦克、步兵和炮兵构成的陆军三大主力之一〔现在是四大主力,装甲兵、炮兵、步兵和航空兵〕。

库尔斯克会战究竟有多惨烈

用斯大林的话来说:“如果斯大林格勒会战预示着德国法西斯的衰落,那么库尔斯克会战则使它面临灭顶之灾”。可以看出,一方是濒临绝境的猛兽,拼死挣扎;一方是即将看到胜利的勇士,发出的致命一招,库尔斯克会战有多惨烈,恐怕难以用语言形容,所以我能用的还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二战坦克绞肉机”和“坦克坟场”来说明。

参战兵力和战争结果

1943年7月5日,库尔斯克会战爆发,这场二战苏德战场上的决定性战役,双方投入坦克/装甲车超过8000辆、空军参战飞机近5000架。德军参战兵力78万余人,投入坦克2928辆,火炮9960门、飞机2110架;苏联参战兵力191万余人,投入坦克5128辆,火炮25000门,飞机2792架。双方预备队不计算在内。

战争结果:(苏联统计数据)德国30万余人阵亡、102万人受伤、12万人失踪;苏联141万人阵亡、数十万人受伤。(西方史学家数据)德国36万人阵亡、受伤或失踪,1500辆坦克/自行火炮被击毁,103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苏联86万人阵亡、受伤或失踪,6799辆坦克/自行火炮被击毁,2200架飞机被击伤或击落。此外,还有德军方面的统计结果(不再赘述),虽然苏联、德国和西方国家的统计数据差距很大,但是作战双方伤亡百万人以上,损失坦克/火炮6000辆以上,击伤或击毁飞机3000架以上,我想是没有问题的。

战局未开,败局已显

其实,库尔斯克会战打响之前,经过斯大林格勒会战的失败,德国的颓势已经暴露无遗,此时无论是国际局势还是轴心国内部的形式都对德军不利,尽管每场战役苏联的损失都远高于德国的损失,但是德国可经不起苏联那样的消耗。

随着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取得胜利,德国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意大利第8集团军、罗马尼亚第3和第4集团军等5个集团军灰飞烟灭,这不仅在战力上严重打击了德国法西斯集团,更是在国际形式和士气上严重挫败了及其盟友。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伴随着一张张德国战俘的宣传照片传向世界:

这样的宣传照片可能是比飞机、炸弹更有冲击力的武器,向人们传达着法西斯的丧钟,甚至更世界震惊的德国陆军元帅保卢斯被押往苏联战俘营的照片也闪亮登场了:

得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战果,同盟国世界一片欢腾,各种赞美和荣誉向苏联纷至沓来,英国议会全体起立高唱《国际歌》、丘吉尔代表英国王室赠于苏联“斯大林格勒之剑”,美欧各国纷纷送上祝贺。

而的轴心国及附庸国朋友们:

匈牙利和罗马尼亚看出德国大势已去,开始暗地里与同盟国接触,妄图获得和解机会。

芬兰准备通过英美担保与苏联达成停火协议,并向苏联驻瑞典大派遣外交人员接触。

日本方面计划通过努力与苏联协商让即将在1945年4月到期的《苏日互不侵犯条约》延期。

意大利墨索里尼强烈要求德国“不惜代价”与苏联媾和,并认为“征服苏联已经完全不可能”。

德国内部将领和官员:

戈培尔:“我告诉元首,无论情势如何,我们必须与这一方或那一方取得和解,德国从未在两线作战中取得最终胜利”。

哈儿德:“那时我们已经看出,这场战争我们已经在军事上失败了。”

经历了多次反复和拖延之后,、古德里安、莫德尔、蔡斯勒和克鲁格等人,在库尔斯克会战是否应该发动、发动的时间等问题上分歧巨大,拖延和分歧也导致了库战情报的泄漏,最终这场史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战,以德国惨败、苏联惨胜而告终。结果就是本就元气大伤的德国雪上加霜,穷途末路;而依靠巨大资源和战争潜力支撑的苏联,渐渐走向最终的胜利。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