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意志力可以强大到什么地步
一个人的意志力可以强大到什么地步?
想要得到答案,就在“抗美援朝”中寻找!
如果说朝鲜战争是怎样取得胜利的?
那么答案只有一个——靠志愿军的意志力!
翻开那段历史,让我们再感受一下血与火的洗礼,重温历史经典,或许我们会感觉到不一样的滋味……
“上甘岭战役”绝对是朝鲜战争中的典范之作,在中西方的对峙、对抗、厮杀中,我们被英雄们充斥的气概和“超能力”所震撼!
美联合军的“摊牌行动”
朝鲜战争进入到第三年,以美为首的“联合”为获取谈判时的更多砝码,“联合”司令官范弗里特在1952年9月初登上五圣山对面的鸡雄山,指着五圣山前的两个小高地对美第九军军长詹金斯少将说:
“看到这两个高地了吗?三角形山和狙击兵岭楔入了我军防线,非拿下它们不可。”
詹金斯点头:“是该摊开牌和干一场了!”
范弗里特笑起来:“说得好,进攻代号就叫‘摊牌行动’吧!”
“摊牌行动”,到底摊子谁的牌?
按照范弗里特的计划,只用五天就可以拿下那两个小高地,他预计只会有二百人左右的伤亡。
现在看来,我们想说的是:老范,你想多了!
就是这两个几乎没有名字的地方,变得让世界家喻户晓!
后来的结果是他用了43天时间,填进去二万七千人,最后却以他戎马生涯最后“一战”的惨败告终。
1952年10月14号这一天,朝鲜战争最著名的“绞肉机”之战在上甘岭开始了。
就是当初被范弗里特所指上甘岭地区的那两个无名小高地,被志愿军称为597.9、537.7的地方,在这一天遭到三百二十门大口径火炮和二十七辆坦克的猛轰,平均每秒钟有六发炮弹落在两个连队的阵地上。
范弗里特的“摊牌行动”正式拉开了序幕。考验中人意志力的时刻来临了!
志愿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为了有更大的谈判底牌,他们知道敌军将发起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但进攻方向在哪儿谁也吃不准。
五圣山虽然被认为是一个可能的方向,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这里地形陡峭不利于敌军机械化部队行动。谁知道在朝鲜战场被屡次教训的“联合”,竟然学会了不按套路出牌。
最利于美军进攻、地势平坦的平康谷地,在那里三十八军最强的一一四师和十五军最强的四十四师联手挽臂,铸起了一道铁壁铜墙正等美军前来。
没想到范弗里特偏偏选择了五圣山的四十五师。
就在美军进攻的当天,志愿军总部和十五军仍然未判明美军的攻击方向,因为美军在十五军三十公里的战线上到处发起了佯攻,此时的十五军还在准备反击注字洞南山和上佳山西北的无名高地,几乎所有的炮兵都调到了这两个方向。
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是被炸醒的。当他冲出坑道,跑上真莱洞山顶眺望前沿时时惊呆了,夜色中战线上炸点连着炸点,无数此起彼伏的闪光连成一片,如同喷发的火山口。
那是四公里处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
但是崔建功弄不清前沿的具体情况,战前铺设的线已被炸成无数段落。连报话机都通不了。
范弗里特的战役企图隐蔽得空前成功!
考验中人意志力的时刻到了
敌军的猛烈炮火确实让上甘岭597.9、537.7高地上的志愿军战士陷入了“死地”。
坑道部队在用一切办法同后方联系。攻击一开始,他们就立即呼叫仅仅千米外的营指挥部,联系失败。
炮火太猛烈了,步话机天线一架起就被炸没了。短短几分钟,储备的十三根天线就给炸了个精光。
营部的班副班长牛保才抱着一卷线冲进铺天盖地的炮火中,瞬间身上就被炸了三处弹伤。
这位战士咬着牙向前沿穿行,整整一卷线都被接光了。
到了最后一处断线时,他的血已经快流干了,线也用光了。
牛保才伏下身子,还好,两手长度刚好拉住断头,而人体是导电的。
牛保才一生最后的一个感觉是酥麻的电流传遍了他的全身,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笑了,有电流说明修补成功了。
副团长王凤江抓住用一条生命换来的三分钟通话时间传达完了紧急作战命令。
三分钟后,再也没通过。
当牛保才保持微笑迈过生命的门槛,我们不禁流下了眼泪,这是文章讲述的第一个志愿军战士意志力有多强的人物。
血流干了、身体当导线,这是需要多么强大的精神动力,也就是意志力的支撑!泪奔!
美军在整整一个小时的炮击过后,步兵的冲锋开始了!
防守597.9高地十一号阵地一个十八岁的小班长在坑道口的岩缝中,看到烟雾中有一排排钢盔在闪动,他举起大声喊道:“美军上来了,快出来干哪!”
全班都冲了出去,上甘岭之战就这样打响了!
打退四次冲锋后,这个班就剩下一个负伤的战士了,他只得退回坑道固守。
十一号阵地丢了,这是上甘岭之战中丢失的第一个阵地。
守在二号阵地的排长急了,立刻派去两个班反击,但敌人的炮火太猛了,一阵炮弹飞来,两个班刚出发就被炸得只剩五个负伤的战士,二号阵地也没人守了。
就这样一连丢失了三个阵地。
最重要的九号阵地是由经验丰富的副指导员秦耿武把守。九号阵地是主峰的门户,守住九号阵地就保住了597.9高地。
秦耿武看出了几个阵地丢失的关键所在,如此猛烈的炮火,阵地上投入兵力越多,伤亡越大越快。
秦耿武改变策略,每次在阵地上只放三个人,伤亡一个才舍得从坑道里再放出一个。
用这个方法带的三排成了整个高地的中流砥柱,仅仅用了一个上午,美军步七师三十一团的两个营就被打掉了百分之七十的人马,一千多名美国大兵就被一个连队打残。
“摊牌”作战才开始五六个小时,范弗里特在597.9高地上的损失就超过了他战前预计的六七倍之多!
当天下午范弗里特只好换上了步七师三十三团继续进攻。可是两个团也没能啃动秦耿武,直到当天黄昏,秦耿武仍然带着二十多号人守住九号阵地。
在不远处的537.7高地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攻击部队是南朝鲜二师。
双方刚一交手就打成了残酷的肉搏。
一个名叫陈治国的战士用身体给副连长当了机架,直到被炸得尸骨无存;一个负了重伤的战士孙子明抓着几颗手榴弹扑上去,同十多名南朝鲜兵同归于尽。
孙子明是上甘岭战役中与敌同归于尽的三十八勇士中的第一人!
南朝鲜二师以近千人的伤亡为代价,从黎明血战到正午,七个小时后终于攻上了一连主阵地。
等待他们的是二十多分钟惨烈无比的殊死白刃战,劈断骨头的“咔嚓”声,刺刀入肉的“扑哧”声、愤怒的狂吼声、垂死的惨叫声在一连主阵地上响成一片。
不断有力竭的士兵拉响手榴弹、爆破筒,与蜂拥而至的南朝鲜士兵同归于尽。
坚强的信念做依靠,坚定的信心做依托,强大的意志力为支撑,这是志愿军的“军魂”所在!
英雄不问出处,这些可歌可泣的普通人,照样谱写出了壮烈诗篇!
在这第一天的战斗中,美韩军一共投入了七个步兵营和两百余架次的飞机,对付两个连外加一个排,仅炮弹就轰出去三十万发、航空炸弹投下五百余枚。
上甘岭注定将是尸山血海之战!这一天,的炮火微乎其微,身处刀尖浪口上的四十五师师长崔建功坐卧不安,粒米未进,他的炮兵和主力部队全部调到注字洞南山方向去了。
眼见硝烟四起,耳听炮声隆隆,却情况不明、手中无兵,心中的焦虑可想而知,他和作战科长不停互问:“敌人到底想打多大的仗?”
黄昏时,大致情况传来了,一三五团团长张信元打来,前沿已经丢了十多个高地。
崔建功一听就急了,秋季攻势兄弟部队捷报频飞,当初是抢了敌人阵地的好消息,唯有四十五师丢阵地,像什么话!
“夜里反击,把阵地夺回来!”这是四十五师师指挥部在上甘岭交战第一天下达的第一个明确命令。
晚上7时,四个连的士兵没有任何炮火掩护,向两个高地上的敌人发起了纯步兵强攻,在探照灯、照明弹、信号弹亮如白昼的照射下,中人和美韩军人杀得血肉横飞,孙占元、粟振林两名身负重伤的排长几乎同时拉响手雷滚进了包围他们的美韩军人丛中。
两方抽风般厮杀了两个半小时后,一三五团全部夺回了日间失去的阵地。
这一天,伤亡五百五十人,美韩军丢了一千九百人。
打到第三天,四十五师已有十五个连队投入争夺战,歼敌已近五千。
两个小高地上血流成河,尸积如山,上甘岭之战却才拉开序幕。
十五军终于初步摸清了范弗里特的意图,军部立刻将军主力和军、师炮群全部调往上甘岭方向。
17日,战斗进入第四天,战况越来越惨烈,炮轰弹打雷炸,锹劈刀刺挖眼,双方士兵就在只能摆两个连的小阵地上来回冲杀。
每当高地易手,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狙击棱线被鲜血染红了。
范弗里特怒火冲天,只准备两百人伤亡的预算打掉了五六千人,两个瘤子大的山包还在手里!
这个固执的美国佬所有的荣誉感、自信心、自尊心受到中人的空前打击。
范弗里特跑上前沿指挥所,不断下令:进攻!
用人的话说,范弗里特打红眼了!
考验中美两人意志力谁更强的时刻到来了!
也判明了敌军进攻方向,志愿军司令部的众将,对范弗里特这样不惜血本地狂攻两个战略价值并不很大的小山头一齐摇头,愚蠢!
这也说明了这个“联合”司令的格局和心胸。
仗打到这份上,还就不给你!把你拖在这儿绞死你!
19日夜,四十四门重炮和二十四门火箭炮一齐怒吼,十五军第一次大反击开始了。
炮击极为成功,还未巩固阵地的美军被炸得血肉横飞,三个连队的战士攻势如潮进展神速,二十分钟即夺回地形简单的537.7高地。
而地形复杂的597.9高地打成了一片血海。
五个连队龙吟虎啸般杀上去后,遇上了数十个大大小小的暗堡。
机赖发钧扔掉打散了架的,握着手雷扑向了一个地堡。
年近十九岁的苗族战士龙世昌拖着炸剩下的右腿,拼命爬上一个疯狂喷吐火舌的大碉堡,往射孔里塞了根爆破筒,碉堡里的敌人往外推,龙世昌用胸膛抵住爆破筒,使出最后的力气往内压……
他和地堡里的敌兵一样什么也没剩下。
连长李宝成就在不远处看着他的行动,他回忆说:“唉,那么好的一个兵,什么痕迹也没留下,火光一闪就消失了……”
黄继光的事迹,尽显一个人的意志力到底有多强大!
天快亮时,在597.9高地上,一个名叫黄继光的战士拖着已经流干鲜血的身体,沉重地扑向高地上最后一个敌军大地堡的枪眼。
黄继光的指导员冯发庆在美军机枪被堵住的瞬间,撕心裂肺地吼叫着冲上地堡,往里面灌了整整一百发机,然后扔掉机枪抱住了胸腹部被打了个海碗大窟窿的黄继光。
连长万福来惊异地看到,黄继光身上扑上地堡前的七处弹伤竟无一处流血,连地堡前都没有一丝血迹,这位英雄战士身上的血在最后一扑前早已流干了!
按医学理论,他的早已死亡了,他是完全靠意志力和使命感完成这惊天动地的壮举的!一个人的意志力终究有多强大?竟然凭精神的支撑指挥失去生命力的躯体!太不可思议了!
迄今为止,只有杨根思、黄继光这两名基层官兵荣获了“特级英雄”这种最高等级荣誉。
今天,英雄生前的连队已经被命名为“黄继光连”,每天晚上点名时,连长首先呼喊“黄继光”,全连战士便气撼山河地答声:“到!”
天亮时,三十架美军轰炸机一起编队进入上甘岭上空进行地毯式轰炸,四十多辆重坦克配合重炮群猛烈轰击,之后是由督战队用枪逼着一排排的步兵开始冲击。
克拉克、范弗里特杀红了眼也输急了眼,他们绝不愿相信两个师攻击两个连队的阵地都不能成功,而且还付出了骇人听闻的伤亡代价!
到这时,“联合”已经投入了十七个营的兵力,伤亡已逾七千,近百个连队打得每连不足40人!
很多人都在电影《上甘岭》中了解了那些场面,但是老兵们说,《上甘岭》中的坑道是真实战斗中不存在的天堂,真正的上甘岭坑道比电影里肮脏一百倍、血腥一千倍、残酷一万倍!
美国兵、南朝鲜兵踩士兵头顶上,时刻提放脚下的人杀出来给自己致命一击,便穷尽智慧所能想出来的办法去破坏那大大小小近百条坑道。
坐在美国兵、南朝鲜兵下面坑道里的志愿军战士不但时刻要注意打掉敌人破坏坑道的企图,到了晚上还要爬出来四处夜袭,让对方不得安生。
坑道里的环境是非人的,烈士遗体、轻重伤员、战斗员、武器、各种保障器材、粮食……挤在一小长条极其狭小的空间内生活战斗,那是个什么滋味?
氧气都不够吸!战士们只好轮流到坑道口吸口气以防窒息。
美国人惊奇地发现,有一个地方竟冒出一股高达一米多的白色气柱,跑过去一看发现一个隐蔽得极其巧妙的坑道口,这一米多高的白色气柱竟是坑道里面人身上的汗气冒出地面凝结而成!
这是为勇敢的中华儿女意志力的凝聚,也是战胜一切来犯之敌信心的凝聚!
坑道里是什么气味?什么温度?还缺物资,粮食、、医药什么的,尤其是缺水。
人体重量百分之七十是水,没吃的能活七天,缺水只能活三天,缺水比敌人还可怕。
坑道里没水。先吃牙膏,然后喝尿,最后用性命为代价出去抢几壶水……
到了这个时候,战士们全凭“意志力”在战斗,信念是意志力的源泉,强大的意志力能让人有超能力发挥。
战斗紧张时,一个团作战,需要两个团负责运输作战物资。
电影《上甘岭》里有一个镜头,坑道里的战士们在传递一个谁也舍不得吃的苹果。
其实只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十五军星夜从平壤一带买来三万多公斤苹果,四十五师下令:“凡送上一篓苹果者,记二等功一次!”
三万多公斤苹果只有一个“闯”进了坑道!这只苹果是个幸运儿,它被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几十个志愿军战士互相转了两圈还没吃完……今天,这只终于尽了职责的幸运苹果早已进入了的小学课本。
几天的战斗,四十五师的伤亡数据已经出来了,在两个仅有三点七平方公里的小山头上,四十五师伤亡已经超过四千人!
这样的代价在两个巴掌大的高地上打残了美国一个精锐步兵师!
三兵团六十七门大口径火炮立刻向五圣山出发,一千二百名新兵补充给了四十五师……
不但三兵团支援十五军,整个志愿军都在支援十五军。
志愿军司令部命令十二军调往五圣山,随时作为十五军预备队加入战斗。
范弗里特傻眼了。他怎么也没有想到人这么难啃,上百万发炮弹、几千颗炸弹和近万条生命竟然换不来两个连的阵地。
他既感到羞耻更感愤怒,美七师已被打残了,换下来!
范弗里特又把守在白马山的南朝鲜九师换上顶了上去。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那两个小小的山头。
国内的大小报刊、广播连续两个月的头条新闻都是上甘岭。
上甘岭就这样从一场小战斗打成了一场被世界聚焦的大战役。
30日中午12时,在十天的坑道战之后,终于完成了准备。志愿军将领们运筹已久、坑道战士望眼欲穿的大反击开始了,上甘岭战役进入第二个。
被称为“王疯子”的十五军副军长王进山说:“要有巨大伤亡的准备每个战士不仅要准备当班长、排长,还要准备当连长、营长!”
果真如此,刚参军三个月的战士立刻就打成了连长。仗打疯了!
凌晨2时,一千五百多南朝鲜兵倒在597.9高地,其中四个连队竟无一人逃出!
就在这一天的战斗中,十五军打了三十余发子弹和二点一万发炮弹,扔了三万颗手榴弹、手雷,二百六十根爆破筒。
人的生命在这铜浪铁流中翻滚,锤炼!
仗打到这时候,他们拼得是勇气、决心、意志力组成的军威、国家的荣誉!
南朝鲜九师师长金钟五回忆,亲自制订“摊牌作战”计划的范弗里特在上甘岭大战期间,几乎每天都来视察他的部队,范弗里特实在不肯咽下这个耻辱。
11月2号,输急眼的范弗里特拿出了集团军最后一支战略预备队--空降第一八七团。
未来的空降兵--第十五军就这样和美国的空降兵交手了。
美国空降兵团队是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消防队,在朝鲜战争的很多,都能听到这个美国空降兵的名字。
一八七团有四千多名官兵,原为美军最著名的八十二空降师的第五0五团,这是美国伞兵的元老团,当初要不是麦克阿瑟坚决要求,美国参谋长联合会根本就舍不得将这个团放到朝鲜。
此时的范弗里特竟拿这样的精锐伞兵来干普通步兵的“脏活”,可见此时他已经被烧坏了脑子。
虽然是最精锐的伞兵,但依然啃不动十五军的阵地。
后来十五军的老兵回忆,一八七空降团打得比美七师任何一个团队都顽强,一波一波往上冲。
但四十五师更聪明,阵地上只有几个兵,多的是炮火,火山爆发似的炮火淹没了一八七团的一次一次进攻……
这是的智慧,学会借势、学会以彼之长克敌之短。
一直到下午四时,一八七团才蛮勇地冲上了十号阵地,但不要命的志愿军战士跟着炮弹的炸点,亡命地反过来跟美国伞兵眼瞪眼一阵对射,硬是又夺回了阵地。
傍晚5点,美国空降一八七团发动了最后一次猛攻,两个连的美军为表示决一死战,一排一排互相用绳子拴住胳膊,跟拴蚂蚱似的串成串,压阵的是戴白色袖章的督战队,谁退后一步就地!
这敢情是组团送死来了!
志愿军战士分别端着并联爆破筒,在瓢泼般的弹雨中摇摇晃晃地栽向美国蚂蚱群中。
这两名士兵一名叫朱有光,一名叫王万成,王万成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那位与敌同归于尽的王成的原型之一。
“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
敌人腐烂变泥土,勇士辉煌化金星……”
我们的耳边是不是还在唱响这首《英雄赞歌》!
这一天,又消灭了一千五百名敌军,自己仅伤亡一百九十名,志愿军司令部发来了嘉奖电:
这样打下去,必能致敌死命!
这是的声音!
11月5日,下午三时敌军就不打了,几乎所有关于上甘岭大战的著作中都会提到这一天的战场奇观。
在这天“联合”最后一次集团冲锋被粉碎时,一架低空支援步兵冲击的美军F-51强击机与志愿军的一颗弹道很高的地炮榴弹相撞,昏黄的天空立刻炸开一个极其炫目刺眼的光团,接着无数片火红的金属残片砸在美军进攻的人群中,吓得美国兵掉头扔掉拖住死尸脚脖子的绳子鼠窜而去。
从此,美机再也不敢在上甘岭上空低飞。在这场战役中,地面部队和高炮部队击落击伤了二百七十架美机。
这天下午,浑身缠满绷带的基里上尉告诉前来慰问伤兵的范弗里特:“我们被打得落花流水,我身边的无线电员和中士都阵亡了,而我连前去增援的六连只剩下十几个人。
那里根本没有藏身之处,兵发射的迫击炮弹每秒中一发,可怕极了。”
范弗里特深深地低了头。
其实,自古至今,所有的战争都没有赢家。
南朝鲜九师换下了被打残了的美军空降一八七团。
也是这天晚上,十五军四十五师步兵部队开始撤出597.9高地,开往后方休整,只留下炮兵、通信、观察、后勤机构保证刚刚换上的十二军坚守597.9高地并反击537.7北山。
十二军,的又一支虎贲之师。
11月6日,美国第八集团军新闻发布官坦率地告诉世界:“到此为止,联军在三角形山是打败了!”
可依然不甘心的范弗里特,还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尚在手中的537.7高地。
11月11日这个现在称为“光棍节”的日子里,较量谁更“光棍”的时刻来临了!
下午四时,炮火映红了雨雪交加的上甘岭,十五军近百门火炮在一小时内向537.7高地上倾泻了上万发炮弹,创造了战役期间每小时发射炮弹量的最高记录。趁着天气不好,敌机不能出动,十二军九十二团一个营又两个排,在纷飞的雨雪中向537.7高地猛扑过去……
开始几天,士兵是在用命去换阵地。
一个叫高守余的战士被炮弹震昏后,醒来的头一件事就是去找已经重伤的弟弟高守荣,找来找去,在一个大弹坑里找到了弟弟的一只脚,这个士兵眼珠子顿时红了,一个人坐在山样的手榴弹堆里死战不退。
合众社记者肯尼德目瞪口呆地看着那个亡命徒般的士兵浑身战栗,他告诉世界:“南朝鲜军冲上山顶,但是一个士兵战了起来,挥舞着手臂向南朝鲜军投掷手榴弹。他一个人击破了这次进攻 ”
“二级孤胆英雄”高守余用一百二十多条南朝鲜士兵的性命为兄弟报了仇。
人的意志力还来自于仇恨!无缘无故发动侵略战争,必定是要付出代价的!
11月25日,结束的上甘岭战役中,在只能放两个连的高地上,中美合计投入十多万兵力,在一块长仅两千七百米,宽仅一千米的狭小地狱殊死拼杀,四十三天内,共四点零六万士兵倒在二点七平方公里的地域内。
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绞肉机”之战。
上甘岭,在、在世界都已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
在这场战役中涌现出来的士兵的意志力,已经颠覆了我们在这个世界的认知!他必将影响着我们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前进!
你听过哪些“骇人听闻”的真实事件
利用红毛大猩猩从事服务, 看似不可能的事,但这样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却真实发生了!
事发于2018年的印尼!
这只红毛大猩猩名叫"波尼",本来它跟随着母亲无忧无虑的生活在热带雨林里,当波尼还不到1岁的时候,被一群不速之客(捕猎者)从热带雨林的家中带走,而波尼的母亲因为没有利用价值就被残忍地杀害了。
此后,波尼被辗转带到了印尼,并被一个印尼女人“收养”了,从此波尼有了一个人类"妈妈"。而打这开始,这个妈妈每天都给她梳理毛发、化妆、喷香水,看似满满的“母爱”,但却是一场阴谋的开始!
在此后的6年里,"妈妈"虽然每天都给他清理毛发、化妆并且喷香水,有时还给她穿上漂亮的少女装,但波尼一直被"妈妈"用铁链栓着,并且每天都训练它一些搔首弄姿、男人的动作,如果波尼不听话,就会遭到一顿毒打。
当波尼7岁时,体型已经跟人类差不多大,这时“妈妈”开始让它为自己挣钱逼着它接客了,而每个客人与波尼发生一次关系,都会付给"妈妈"2英镑作为报筹,此时的波尼已经成为了它“妈妈”的了!
2018年11月,这件骇人听闻的事情被人举报,当地警察局接到报案后,派出了35名警察手持ak47将这只可怜的红毛大猩猩解救了出来,而它的“妈妈”在当时还拿出砍刀进行阻止,但很快就被警察制服了!
波尼被解救后就被送到了大猩猩康复中心。而根据康复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一只大猩猩最多能活50岁,波尼虽然当时看起来体型不小,但其实当时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小女孩!
喜欢请关注点赞,共同探讨!
抗战时期的木柄手榴弹威力有多大,现在还能使用吗
1944年衡阳保卫战中击毙的日军最高级别军官,是日寇第68师团的旅团长志摩源吉少将,死于衡阳即将陷落前的8月7日,这个老是怎么死的呢?原来,志摩源吉眼见升任师团长无望,竟然跑到前沿阵地,亲自教导士兵如何将投过来的手榴弹反掷回去,黄呢军服清晰醒目,被预10师第28团的优秀射手从容击毙。
可以解读出来两个事情,其一是战场上把手榴弹捡起来再扔回去肯定是可行的,其二是第十军守卫衡阳最有效的武器,就是手榴弹。但这两个事情都是充满危险的技术活,属于“专业操作,请勿模仿”。
断崖工事“方先觉壕”、手榴弹战法和炮兵有效运用,是衡阳保卫战的三大亮点,也是第十军可以死守47天的主要手段。战前在会后勤部长俞飞鹏的亲自督办下,衡阳守军得到了较为充足的手榴弹储备,各部首先将阵地外壕底部布满铁蒺藜,跳下去即为传统暗器所伤,惨叫声此起彼伏。
此时守军各部组织的手榴弹突击队便从断崖上摸近投弹,壕内日军无处隐蔽只能干等着挨炸受死;在没有兵力防守的地带,也铺设铁丝网或以树围子为障碍物,上面挂满手榴弹。预备第10师还自创了波次轮番投弹战术,即将每个排的三个班各进行从1到10的编号,排长喊1号投弹时,三个1号同时动手,如此循环往复,以保证火力的迟续性,直把攻城炸到怀疑人生。
第十军战术化的手榴弹运用,是日军在衡阳伤亡惨重的一个重要因素。第116师团和尔联队被打残后,黑濑平一的133联队接替主攻,师团长岩永汪提醒黑濑:“和尔联队进攻了三天毫无进展,重庆军将山丘全部削成断崖,手榴弹投掷技术也突飞猛进”。黑濑大佐根本没有当回事,后果是两天下来,三个大队长两死一伤,联队基本失去战斗力。
尤其是到了战役后期,第十军战斗兵伤亡惨重,到7月16日前后,预10师伤亡90%,第3师伤亡70%,第190师只剩下400来人。军部只好把许多没有作战经验的辎重兵和勤杂人员派往前线,什么射击训练和战术动作的教学根本没有时间,上手最容易战果最有效的就是扔手榴弹,方先觉命令各连必须抽出三个老兵,专门教授新兵如何甩弹。
当然不止是衡阳,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大约使用了3000万枚手榴弹,大多数都是巩24式手榴弹,造成日军伤亡40万,占日军总伤亡的三分之一。作为近战利器,木柄手榴弹经济实惠,现在仍是我军训练科目之一,个人感觉,别说现在,只要战争中还有近战,那就一定可以使用。
巩24式手榴弹全弹总长约为310毫米左右,全重800余克,引爆延期时间为4~5秒,由于弹壳材料及装药改变,这种仿自德军的手榴弹成为了防御性手榴弹,在类似衡阳保卫战这样的近距离投掷中,经验不足的新兵通常拉火后迅速掷出,军拣起来“反杀”是非常有可能的,不过如何在短时间内判断出手榴弹的剩余引爆时间,绝对需要专业水平,否则就会把自己炸得血肉横飞。
日军对衡阳的第一次总攻击只持续了5天,就伤亡了5000多人,其中大部分是被手榴弹所杀伤,攻击部队为了消灭断崖上的守军,也尽可能使用九八式手雷,在双方雨点般的对扔中,夜晚的常德爆炸声响成一片,爆炸产生的闪光“像焰火一样”。比如在张家山阵地,第十军先后投入了7个连的兵力,而日军逐渐增加到12个中队,除了一名小山中尉幸存外,其他11个中队长全部战死,半数是被手榴弹炸飞。
日本人伊藤正德对第十军的手榴弹战术作了如下评价:“手榴弹投掷是重庆军的另一战技,此项战技,原为英美陆军的拿手戏,而衡阳之重庆军却已超越英美,爬升为优胜队之A组。衡阳周边之丘陵地,基部尽已削成断崖,敌人以手榴弹自上而下,做准确而远距离之投掷,使日军蒙害甚大”。
蒙什么害,日本跑到来放火,被笼罩在手榴弹爆炸的白烟下罪有应得,炸死活该。
二战时期,日本士兵帽子上的两片布是干什么用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二战的时候,这身高不足一米六的矮地瓜小日本,就是一个脑袋开疮,脚底流脓的混蛋,但这东西模仿能力,真不是盖的。不然也不会端着比自己个头都高的大盖,迈着个罗圈腿,举着个破膏药旗就将整个亚洲祸祸的不成样子。
而题主说的矮地瓜那俩块破布,咱大华夏子民更愿意叫他屁帘。那么老梁先来说一下,这东西为啥到了咱大华夏叫屁帘呢?至于题主的问题咱往后靠靠。
为什么叫屁帘
在古代尿不湿这东西根本没有。所以大华夏的子民小的时候,穿的可都是开裆裤,这裤子他有一特别好的好处,可以随意的大小便而不担心把裤子搞臭了,让妈妈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
可他有一个巨大的隐患,开裆裤这玩意漏风,小风呼呼的这么一吹,这小屁股蛋个顶个的红,严重一点的都能开了皮。那个当妈的能不心痛,所以咱大华夏子民发挥优良的传统,就在这裤子的后面加了块破布,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因为这玩意就像一门帘,而且还加在了屁股后面,所以大家伙一致同意叫他屁帘。
所以老梁严重怀疑,这东西是不是当年小日本从咱大华夏偷师偷来的,然后改装了一下,就变成了大家伙现在看到的模样。(老梁手里没有证据,只是老梁的一个想法,毕竟小很多东西都是从咱大华夏地头上学来的)
心许当年有一个小千辛万苦的坐小半年的船来到大华夏,一瞅这东西好啊,带着这创意,着急忙慌的漂洋过海又回到了日本,拿回去在自己老乡面前嘚瑟一通。
老人们都说实践出真知啊,这东西在实践中,矮地瓜们发现了不少的好处,好吧,这就贴在了后脑勺上,就是咱现在看到小布帽后边那俩屁帘。
屁帘的发展以及实用性
这东西最早出现小装备简陋的步兵脑袋上,当时小的步兵叫做足轻。听这名字,大家伙就知道这帮子步兵脚上都没有鞋,更别说身上的护具根本没有,下身一条兜裆布,拿着根木头棒子就上了战场,当然好一点的足轻可能这棍子稍微的长一点。
这帮人也谈不上啥效忠不效忠的,今天能为这大名服务,明天你一睁眼,哎!你会惊奇的发现这小子指不定就跑到对方阵营里,像猴子一样冲着你大吼大叫,恨不得拿手里哪缺了好几个口子的生锈的破刀片子捅死你。(叛变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对方大名提供了手里的破刀片子)
所以这帮子足轻,战斗的时候,摇晃个旗子,扯着嗓子吼两声,再或者当个炮灰啥的,也不能顶啥大用。要么不战斗的时候,就是一帮子苦力。大名和武士蹲阴凉地,和茶水扣鼻屎,他们就得顶着大太阳,搞劳役。
所以足轻,最好的装备就是脑瓜顶上这帽子,当然人家小叫战斗帽。其实就是像老李一样的篾匠编的草帽,只不过是尖的,图上生漆,顶多提供一个防雨防晒的功能,至于防御功能,你真心想多了。
而他们搞劳役的时候,身子一弯,这后勃颈就露给了太阳公公,那太阳公公也就好不客气的对着他们的后勃颈,进行亲密的接触,这就有可能晒秃噜皮,他们拿着屁帘一档,太阳公公就得退避三舍。
所以这第一个功能就是防晒。
这装备丑是丑了点,但可以让自己少遭点罪,所以这东西一直沿用到了小的明治维新时期。
这个时候的小,想要蹲在墙头上拉那个啥——发愤图强。又要搞偷师,整个沿用了德国一整套的体系,当然也包括军服设计,这屁帘才被取消。
可没有取消两天,小惊奇的发现,他们眼中最强的德国人,居然败给了法国人。而法国人就喜欢脑瓜后面装一屁帘。
也许小觉得,法国人能够干倒德国人,就因为多装了这屁帘,所以这个装备又一次重新出现在了小的装备序列中。
实践应用中,小发现,这东西不仅可以防晒,还可以防蚊虫,如果这吸血鬼小蚊子落在后脖子上,因为走路身体摇晃,这屁帘就会自动的摆动起来,蚊子这东西就不会叮咬后脖子。
所以这装备很适合雨林作战的战斗部队。
当然这个装备在北方严寒中作战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寒冷的冬天小一不小心搞一急行军,这香汗呱呱的往下落,这屁帘就可以吸收,防止冻伤,而且脑瓜顶上扣上钢盔,还能防止金属钢盔和头皮粘在一起。
所以,你不要小瞧了这屁帘,当年小可是用最好的布料制作的,当然到了二战后期,由于资源紧缺,这屁帘才开始使用下脚料还有那毛巾来代替。
整体来说这屁帘实用性很强,但影响军容,极具侵略性。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战争中阵地前的尸体去哪了
只要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无论是敌我双方,都会尽可能的将阵地上的尸体处理掉。
如果放任这些尸体不管,那么用不了一两天就会腐烂、且会发出很大的一股难闻气味,甚至还会因此滋生、传播疾病,会让活着的士兵受到牵连。
- 而在真正的战争当中,处理阵地上的尸体也有很多,下面我就简单的列举几种。
古代时期对战场上阵亡士兵尸体的处理、是比较“残忍”的
据了解,我国古代在作战结束之后,面对阵地上大量阵亡士兵的尸体时,获胜的一方也不会对尸体放任不管。
- 首先会把自己人与敌人的尸体分别集中收集,自己人的尸体会得到相对较好的处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一般都能做到“入土为安”。
而获胜方对于敌人的尸体处理就不一样了,在战争结束之后会把敌人的尸体收集起来,然后会简单的在上面覆盖泥土,越往上堆会形成一个类似“金字塔”的土堆。
而这样做,就是为了向战败的敌人炫耀自己的战绩,古人也称之为筑“京观”、也有另外一个较为恐怖的名字——“骷髅泰”。
古代时期,对战死的敌人尸体这样的处理,相对来说是比较残忍的,虽然说是敌人士兵的尸体,但还是透露出一种“没有人性”的味道在里面,根本没有做到“死者为大”。
- 而步入近代后,这种对尸体不文明的处理,也慢慢被淘汰掉了,各国在战争结束之后,都会尽可能的想办法将阵地上的尸体掩埋、或是火化处理掉。
这样做的原因,首先就是避免尸体腐烂、不但气味难闻,更甚者还会滋生传播疾病,这对于还想继续驻守该片阵地的来说,绝对不是件好事。
近代爆发的各场战争中,世界各国在战斗结束后,对于敌我双方阵亡士兵尸体的处理方法大概有这三种。
第1种
如果在战斗结束后,战败的一方是全军覆没、或者是全线撤退,那么战场上牺牲士兵的尸体只能由获胜方去处理。
因为这个时候的战场已经进入热武器时代,所以一场战斗下来阵亡士兵的数量会非常多,而获胜方也会考虑到下场战斗的准备工作,所以不会有那么多精力去掩埋尸体。
一般都会命令战俘去挖一个大坑,然后将战败方阵亡士兵的尸体收集起来,然后全部往坑里丢,之后再简单的掩埋起来就完事了。
当然,敌我双方士兵的尸体肯定会分开掩埋的,自己人应该还会在己方士兵尸体掩埋地点上立个碑、或者做个标志。
第2种
这也是一种战场上比较常用的处理尸体的,那就是对尸体进行“火化”,同样是会优先命令战俘将尸体收集起来,不过不会挖坑,而是会将这些尸体在地面上堆在一起,然后在上面浇上大量的汽油,再点上一把火就可以收工了。
- 用这种处理阵亡士兵的尸体,也算是比较简单省力的了,毕竟不需要花费人力与时间去挖坑、填坑,只要将尸体收集堆积起来,一把火就能烧得干干净净。
而这样做,也能够让阵地上的尸体避免腐烂变质、从而可能会引起瘟疫传播,也算做是一个比较省力又安全的了。
第3种
如果发生战斗的附近有村庄、城市,再加上战斗结束后敌我双方因为情况所需,必须要在短时间内紧急转移到下一作战地点。
那么这个时候战斗中所阵亡士兵的尸体,就只能由附近村民或者红十字会的人员所处理。
毕竟这些村民也知道,如果这些靠近村庄的一大片尸体,不能够得到掩埋或者有效处理的话,很可能会因此发生瘟疫席卷附近村庄,这可不是件好事情。
- 当然,这些村民处理阵亡士兵尸体的也很简单,不外乎是就近挖个大坑将尸体掩埋掉而已。
除此之外,如果发生战斗的地方荒无人烟,再加上下一步的作战、转移命令紧急,那么这些战斗中阵亡士兵的尸体,只能够被遗弃荒野。
这些被遗弃的阵亡士兵尸体,要不就是被荒野中的野兽叼走,要不就只能在野地里慢慢变成一堆白骨。
- 当然,在近现代战场上还有一种较为人道的实体处理,那就是在战斗结束后、或者是战斗的间隙,双方会同意对手派出少量人员、但不能携带武器,前出阵地收集己方士兵的尸体。
比如曾在“对越作战”的一些战斗中,越军因为遭受到了我方猛烈的进攻,付出了非常大的伤亡,甚至是很多越军士兵的尸体都已经堆在我方阵地眼前了。
没过两天,这些尸体就开始腐烂发臭,这让我军当时许多士兵都吃不下饭,于是我军开始命人处理这些腐烂的尸体。
由于需要提防越军的偷袭,我军只能够在阵地前二三十米内的活动,可由于阵地前面的尸体数量实在太多了,我军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可也不能让这些慢慢腐烂的尸体放任不管吧,气味难闻还好说,如果发生瘟疫那可是真不得了了。
于是乎,我居然只能够给对面的越军发出通告,通知越军:“允许他们到我军阵地前将阵亡的越军士兵尸体运回去,以告慰他们的亲属,但每次过来收集尸体的人不得超过50名,也不可携带武器,且必须高举红十字会的旗帜”。
只要越军按照此些要求,那么阵地上的我军士兵绝不开枪,会确保前来收集尸体的越军士兵生命安全,我军这样的做法也是非常符合人道主义的。
而步入近二三十年,各国之间也没有爆发过大规模战争,最多只是一些局部的小规模而已,像这样的战斗阵亡的士兵数量也不会太多。
- 所以,近些年在局部当中阵亡的士兵尸体,大多数都能够被很好的对待,一般都会被所在部队很好的收容、然后进行冷藏运回国内、家乡,而阵亡士兵的遗物也会随遗体一起交给死者家属。
到达国内后,国家会为这些在战场上阵亡的士兵,举行非常庄重的葬礼、,这应该是最为尊重、对死者最为体面的了。
总结一下,各国对阵地前阵亡士兵的尸体处理都不一样,古代时期会将这些尸体用来炫耀自己的战绩。
- 而到了近代,为了避免这些尸体腐烂产生恶臭,或者是滋生疾病、细菌,甚至是爆发瘟疫,各国大多时候都会尽可能的将这些尸体收集起来,要不是就地掩埋、要不就是进行火化。
当然,如果情况允许还是会好好安葬的。
而到了现代,各国之间所爆发的只是小规模,战场上的局势也没有张、阵亡的士兵人数也不多,所以每个国家都能够有多余的精力去处理阵亡士兵的遗体。
而处理,一般都是会运回国内、家乡进行庄重的安葬,魂归故里,这也是一名士兵荣誉的象征,毕竟对于他们的国家而言,他们是英雄、是勇士。
“军器战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