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常备军是怎样取代雇佣军的
我来为您回答您的问题。古代的征兵制度一般有三种。一种是世兵制,主要存在于先秦很少数民族部落或国家,只有本族的贵族或者部落得成员才能当兵。第二种就是普遍意义的征兵制,例如秦汉魏晋,隋、唐前期。一般都是百姓按户出兵,例如隋唐时期一般族均田制联系在一起。但这种兵制的缺点在于当战事紧张,征兵数量多且服役时间长时,百姓多逃逸。便采取新的征兵形式即募兵制,例如宋就是主要实行募兵。征兵与募兵各有好坏,征兵兵源较稳定,且由于征兵对象以兵役代赋税,军费开支大,由于兵农合一,战斗力不强。募兵战斗力强,但是往往军费开支巨大。如果不加以训练,更会出现兵痞的现象。当然,古代也经常使用少数民族的雇佣军,如唐平定安史之乱使用了大量回鹘的雇佣军。求点赞,求关注! 谢谢!
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明朝收回了幽云十六州,为什么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仍未解除?明朝收复了幽云十六州对于防御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减少了防御的难度,依山傍海修建长城等防御要塞,使得中原地区保持了长久的稳定和平的发展时期。但是这并不能完全解除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威胁。最好的解除威胁,就是把统治力传递到北方游牧区,并且长久稳定地存在下去,显然明朝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这就是明朝统治结构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农耕和游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生产,统治的也就不尽相同,如果要完全消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就要对之实施有效的统治,比照唐朝、辽朝、清朝等等的,实行二元统治结构。农耕的按传统的农耕来统治,游牧的按传统的游牧来统治,显然明朝统治者不具备这样的统治能力。所以即使明前期,可以打到捕鱼儿海,可以对北元持续围剿,稍后明成祖可以五出塞外征剿,但是最终都是劳民伤财,剿而不灭,因为没有有效地占领并且设置长久地有效统治机构。只要北方的游牧生产不变,即使是朱元璋的子孙去草原当了可汗,不过几代以后依然会带兵侵扰中原,就像以前的游牧民族没有两样。所以深层次的原因是两种生产之间的矛盾。假使北方本没有人,南方的人慢慢地过去一些人,然后进行游牧生产活动,慢慢地也会形成新的游牧民族,来侵扰中原。“靖难”之役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这种情形的变种。所以山河再险固,也没用,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而人是需要制度性的东西来管理的。 另外限于古代的交通和通信手段,在古代一个帝国辐射的区域不会太大,一方面要做农耕民族的皇帝,一方面要做游牧民族的可汗,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能完全统治这两种区域的朝代,一般都是出自既有农耕,又有游牧的地区的。这样才能统合整个区域的资源,来相对和平共处。当然这些都是古代的情形,我们当代这些因素已经完全或者基本被消除干净了,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运输、通信、生产等等方面都在弥合掉以前的这些差距,在我们的崭新制度下,整个华夏圈将更加稳固、繁荣、昌盛。一家之言多有偏颇,欢迎朋友们交流分享。
那个令汉帝国畏惧的草原帝国匈奴,后来怎么样了
匈奴帝国的形成过程,历史上没有详细的记载,只记载他们兴起于蒙古高原,发祥于阴山山鹿,这个马背民族通过不断的战争统一了北方部落,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而这支力量,足以消灭任何一个中原王朝,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但北方匈奴的威胁依然存在,秦始皇不得不命公子扶苏和蒙恬率20万大军驻防边境,防止匈奴人南下,可见,秦始皇也是畏惧匈奴人的。汉朝建立时,正值匈奴帝国兵强马壮,刘邦本想挟统一的余威消灭匈奴,哪知第一战就被围在白登山,幸亏刘邦的谋士诸多,且能力出众,采取了的办法,花大量的金钱和美女买通了匈奴单于的近臣才得以逃脱,从此,汉朝每年都向匈奴进贡,并选公主嫁到匈奴和亲。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匈奴人更加疯狂,甚至戏弄吕太后,但吕太后也只得忍气吞声,继续着进贡和和亲政策,文景两帝时,由于实行了休养生息的国策,国家逐渐富强起来,史称文景之治,但对匈奴的政策依然没有改变,公元前196年,汉朝把刘彻的姐姐嫁到匈奴,同时陪嫁的还有中行悦。看到姐姐撕心裂肺的惨景,刘彻心中理下愤怒的种子,发誓此生一定要消灭匈奴。历史好像真的有轮回,这个刘彻还真的当上了皇帝,史称汉武帝,因此,从登基那一天开始,他便着手谋划灭匈奴的战争。公元197年,以卫青、霍去病为代表的汉王朝将领,开始了消灭匈奴的战争,尽管匈奴人艺高胆大,旦有汉朝的中行悦当谋士,但汉朝的仍然锐不可当,打得匈奴人无力回天,特别是霍去病,带轻骑长途奔驰2000公里,直捣匈奴王庭,封狼居胥,使得匈奴无颜色,而霍去病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豪言壮语,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汉武帝通过三次大规模的清剿匈奴,使得匈奴内部瓦解,一部分匈奴人南下投降,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子民,另一部分匈奴人不得不离开他们的土地,迁徙到更远的地方。有证据表明,今天欧州的匈牙利人,就是当年匈奴人迁徙到那里的,同时在俄罗斯、中亚五国也有他们零星的分布,南下的那一部分匈奴人,后来与汉朝的子民在一起不断融合,他们与大汉子民一起,在长期的融合过程中,不断形成了我们伟大的汉民族。(图片来自网络)
古代农耕文明的古人为何打不过游牧民族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是标准的游牧景观,在我国的400毫米等降雨量线西北,也就是下图显示橙红色的区域,尤其是内蒙古高原上,才有这样的苍茫之景观。这里也是盛产马匹,草原民族逐水草而居。这一篇广阔的天地,是以肉为食,以酪为浆的游牧部落的天下。而这条线以东南的大片区域,则是另一幅景象。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说的就是这样以农业为主的生产生活。历史上,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是贯穿历史的一条主线。奇怪的是,为什么农业文明总是打不过游牧文明呢?首先,游牧民族因为饮食结构等方面的因素,身体素质确实整体来说比较强悍些,相对于农耕民族来说,武力比较强盛。套马的汉子威武雄壮,这不是白唱的。其次,游牧民族的生活,以弓马骑射为基础,这些生存技能从小就练习,转化为战斗技能,具有很大的杀伤力。可以说游牧骑士个个都是好战士。而农耕文明若是想培养一个好战士,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再者,游牧部族来去如风的战术,机动灵活,汉族缺乏与之对抗的马匹和骑兵,因此很难对抗游牧铁骑。在火器,特别是红衣大炮这样的克制骑兵武器出现之前,农耕文明在武力上对游牧骑兵确实没有太多的优势。到帝国主义侵华时,机关枪兴起后,游牧骑兵就更不行了。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