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军有多厉害
“戚家军”曾被后世誉为16至17世纪亚洲的最强。曾创造过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奇迹,就是以平均每20人的伤亡代价,斩杀敌人1000人的战绩。从嘉靖34年戚继光受命抗倭,到万历11年戚继光去职,戚家军获得百战百胜的战绩,有15万余级的斩首记录。由于长期禁海,明朝嘉靖年间的东南沿海之乱愈演愈烈。此时明朝的海防已经松懈废弛到极点,东南沿海完全被海寇和所把持,官府完全丧失制海权,这是中华民族第一次面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也是中华民族在军事技术和作战能力上首次落后于东西方敌人。当时的战斗力明显高于明朝官军,通常没有披甲,组成比较灵活的小型战阵,配以锋利的倭刀和长枪,只需几十人就能杀得数千明军望风而逃。公元1555年(嘉靖三十四年),发生了一起战争史上的罕见战例,一股仅有50人的,先后洗劫了浙、皖、苏三省,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股不足百人的竟然直逼南京城下,攻打了这座上百万人口的第二首都。这股暴走数千里,历时三个月,杀伤官军四五千,最后才被十余万绝对优势的明军围歼。为了肃清,取得东南沿海的军事优势。1555年嘉靖皇帝调任戚继光到浙江委以抗倭重任。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浙江沿海连续大败,基本扫除浙江沿海的,此后又陆续取得平海卫等大捷,肃清了福建和广东的,从此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平息。万历年间,戚家军甚至跨过鸭绿江出征朝鲜,打击日本丰臣秀吉侵略,保卫了大明北疆的安全。军事科学院的王兆春教授在《世界火器史》一书中这样总结到:“在15世纪前后,世界出现了两个军革中心,一个是以欧洲为中心的西方军革中心,另一个是以明朝为中心的东方军革中心。“这个东方军革中心,就是指以戚继光打造戚家军为代表的明朝中期的强悍武力。戚家军是一支既能陆战又能海战的两栖部队,他们百战百胜的“秘笈”,是严明的军纪,严酷的训练,最先进的装备,跨时代的战阵体系。戚继光在他的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中,总结戚家军百战不败的原因,首推是治军严格。然而早期的戚家军是这样一个团队:它是明朝首支“职业化”的部队,由官府重金征召的三千名义乌矿工和失地农民组成,被称为“暴民流徒”,最初被朝野文官和百姓嘲讽为一群乌合之众,但经历过残酷的训练和严明的军纪,这三千名“暴民流徒”脱胎换骨,成为横戈马上的最强战队。戚氏军法能让“乌合之众”在短时间里被训练成为纪律严明、组织良好、勇敢善战、常打胜仗的。武器先进,装备精良。戚家军拥有当时亚洲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比如从澳门铸炮厂引进的重型神威将军炮,小巧的虎尊炮和弗朗基炮,从而在火力上超过了一向以火枪先进自居的。戚家军的扳机发火式火绳枪传也很厉害,这种火枪是滑膛枪,前膛装药,有效射击距离50米左右,是当时一种威力强大的新式武器。以往明军作战时,因为军纪不严,火枪兵通常在最大射程就开火,导致命中率极低,突击时通常不惧火枪,往往造成明军发射一轮排枪以后就直接崩溃。而戚家军则命令士兵要看清楚脸上的痣的时候才能开火,这距离也就10到20米,可以取得一击毙命的战果。阵战歼敌,以阵取胜。在冷兵器时代,只有保持阵型,才能发挥出集团作战的威力。的战斗力明显高于明朝官军,通常没有披甲,但会组成比较灵活的小型战阵,配以锋利的倭刀和长枪,只需几十人就能杀得数千明军望风而逃。为了肃清,戚继光根据江南地形特征和与近距作战的特点,发明了一套“鸳鸯阵”。这个鸳鸯阵不同于完全由长枪组成的欧洲步兵战阵,而是由十二名士兵组成混合兵阵,分别持有狼筅、 镗钯、长刀、鸟铳、标枪、腰刀、圆盾等不同武器,可以根据现场敌军情况变换灵活的组合,能够发挥出巨大的杀伤力。戚家军在十余年时间里纵横东南沿海,其的战兵规模最多时也就六千余人,但却能打的数十万海寇和抱头鼠窜,由此可见鸳鸯阵的威力。
东汉末年的到底有多可怕
先看一般人不注意的事实:曹操,220年,病死;夏侯惇,220年,病死;张辽,222年,病死;于禁,221年,病死;刘备,223年,病死;马超,222年,病死;,220年,病死;吕蒙,220年,病死;蒋钦,219年,病死;鲁肃,217年,病死……公元220年前后,病死了一大批人,除了上面的,还有一些没记载死因的。当然,他们当中有些年龄大了,有一些却正值壮年。公元119年,有记载的大地震就发生了42次。无数人死亡,从而引发了大的瘟疫,此后的100多年里,每隔两三年发生一次……不是因为中间瘟疫被消灭了,而是因为灾区的人已经死的差不多了,瘟疫无法大规模传染了。一旦过两年有了新的源头和疫区,就接着爆发瘟疫。实际上,东汉末年短短三十年的时间内,有记载的全国大瘟疫就有十二次。也就是说,除了战场死人多,瘟疫造成的各种疾病,更是夺去了无数人的性命。曹植当时专门记录了瘟疫的惨状,“家家有位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瘟疫杀死了无数的老百姓,也有一些我们熟知的名人,比如“建安七子”当中的徐干、陈琳、应玚、刘桢,都是死于瘟疫。公元220年左右,大瘟疫达到了高峰期,就连洛阳城,也被疾病肆虐,一大半人都死了。因为那个时代没有明确的死亡统计,我们只能从史料中进行推测。东汉汉桓帝时期,瘟疫还没有大规模爆发,当时的人口大约为5600多万人。到了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人口仅为1600多万人。说十室九空,真不是夸张的。所以,东汉末年的老百姓,真的是生不如死。
「魑魅魍魉」有什么区别
魑魅魍魉(chi mei wang liang)是指古代一些吃人的小妖精,现指各种各样的坏人。李善 注,《説文》曰:魑――山神,兽形;魅――怪物;魍魎――水神。这句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据说魑魅魍魉这些鬼,专吃美女,这些鬼外表大多高大、红身、尖耳、头长角为主要特征。民间传说在荒野无人的深山,山下四野多古老森林的地方。走长途和走夜路的人,常常遇上山魈鬼怪、魑魅魍魉,这些都是木、石、禽、兽变的。严格地说,魍魉,是“山精”,是“木石之怪”。还有一种说法是:魑魅魍魉,是鬼的聚居地.鬼界入口位于镬铎岛,有魑,魅,魍,魉四小鬼镇守.魑,喻氏,魅,李氏,魍,王氏,魉,梁氏。据说作恶的人死后为鬼,鬼死化为魑魅魍魉,永世不得超生。(我是秉烛读春秋,欢迎留言和点赞,喜欢就加关注吧!)
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编制是怎样的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编制也有了一定的发展。管仲组建齐国时,以"作内政而寄军令"为基本原则,以"卒伍整于里,军旅整于郊"。为具体内容,把社会组织作为编制的依据,使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即所谓"制国五家为轨,轨为之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为之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焉。以为军令,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轨长帅之,十轨为里,故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四里为连,故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十连为乡,故二千人为旅,乡良人帅之;五乡一帅,故万人为一军,五乡之帅帅之"。这样将地缘的行政的组织与军事编管高度结合起来,可以使官兵之间、兵兵之间互知根底短长,可以人尽其才,有效地发挥互助和互相监督的作用,赏罚易于公平,这在当时对于巩固军伍、加强战斗力、便于管理,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总体说来,基本上还是"寓兵于农"和"兵农合一"的编组形式。以卒伍为基本军事编制单位,是春秋战国编制的共同点,同时,还有适合于作战的战斗编制,如"战车之制"。通常以一辆战车配备甲士10人,步卒20人,车上主力3人,执矛者居右,执弓者居左,御者居中,驷马驾车,余者为预备和护从。春秋战国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兵种,如楚、吴、越等国有水军,在一支船上配备弓、戈、戟、剑、盾等不同武器装备的战士和专门的划船手。后来还发展起可以独立作战的骑兵以及专门攻坚的云梯兵和弹石兵,增加了兵种,扩大了作战范因。这些兵种的"装备、编成、编制、战斗和战略,首先依赖于当时的生产水平和交通状况",并且随着战争经验的丰富,继续得到发展完善。如秦国商鞅变法,以什伍为基本单位,实行连坐,"五[十]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也就是说,以编伍配合军功,并且实行连坐赏罚,以发挥每个编组的最大战斗力。先秦是中事制度建立和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军事制度的内容可分作军事训练、军事组织和士兵种类等方面。军事训练当时的士兵主要为统治族姓的族众,称为众人或国人。其接受训练的年龄约为二十到六十岁。负责军事训练的军官是司马,下有戎右、御戎、乘马御。军事训练常通过四时田猎进行。春天的称搜,夏天的称苗,秋天的称狝,冬天的称狩,都在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的内容分为军事动作和使用兵器技能等。属于前者的有列队动作、单兵动作以及投石、超距,即投掷、超越障碍等动作。属于后者的是对弓矢、殳、矛、戈、戟五种兵器使用的教练。军事组织根据传说和甲骨文可知,夏、商时期组织有旅、师的建制。一说成周西周时,王室最大的编制为师。有西六师、殷八师、成周八师。(八师即殷八师),合计为二十二个师(或为十四个师),五万五千人(或三万五千人)。春秋时,军事编制扩大,出现了军。各侯国基本上都是三军建制。三军中每军为一万人(一说为一万二千五百人),共三万人。每军置一军将(后称为将军)。二千五百人为师,有师帅;五百人为旅,有旅帅;百人为卒,有卒长;二十五人为两,有两司马;五人为伍,有伍长。军将为卿爵,师帅为中大夫,旅帅为下大夫,卒长为上士,两司马为中士。中军主帅为司马或元帅,统帅、指挥三军。中军为主力,其他两军协同中军作战。当时的战争多列阵而战。阵形布局能否适应敌对双方战争需要,对于战争的胜负起重大作用。先秦时列阵情况缺乏确切的记载,难以详知。20世纪70年代初期,秦始皇陵东侧发现的兵马俑坑,共为四个。一号坑为右军,二号坑为左军,三号坑为军幕,一个未建成的坑当为中军。其中,右军是以战车、步兵相间,以步兵为主。明显地分出前锋、后卫、主体、侧翼的布置。左军有弩兵、车兵、骑兵、步兵,是一个多兵种联合编组。作为统帅部的军幕,有战车一辆和几十名手执殳的护卫武士。中军坑未建成,其组织状况,无从得知。总之,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不仅可了解秦代三军的基本布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各国三军的配置状况。春秋战国之际,一些国家出于军事上的需要,用不同颜色的旗帜和衣服作为三军及其士兵的标志。《尉缭子?经卒令》记中、左、右军各用黄、苍、白,等色旗帜,士兵所戴羽毛也与其所在之军的旗帜颜色一致。至战国初期,又于旗帜书写军将姓名。战国时期,还用士兵佩带徽章的不同颜色和部位,来表示其所在行列的位置。队列属于第一至五行的士卒,依次佩带苍、赤、黄、白、黑等五种徽章;队列在前面五个五行的士兵,分别在身体不同位置佩带写有本人姓名、爵等的徽章。失掉徽章的要诛杀。齐宣王时,军将章子曾改变齐军徽章,使齐军混杂在秦军中取胜。不同兵种的士兵装束也各有所异。秦的车兵俑身着重甲。步兵俑身穿短褐(即裹腿);或缚絮衣,足登方口齐头履或单或披铠甲,勒带、束发、腿扎行滕、长靴。骑兵俑头带介帻(圆形压发小帽),身穿短甲,足登长靴。士兵种类先秦时期,士兵可分为车兵、徒兵、骑兵与舟师几类。车兵,车上的武士。相传在夏代就已出现。殷代也有实用战车的考古发现。西周时,车兵和战车增多。周宣王伐荆楚,一次就出动兵车三千乘,其车兵约为九千人。春秋时,各侯国兵车已合计二三万乘,车兵数十万,车战发展到了顶点。车战时代,如何将士兵与战车组织起来进行战争,大致有两种记载。《司马法》佚文一条记为"革车一乘,士十人,徒二十人"。其中甲士三人在车上,立左边的用弓箭,立右边的用矛,居中的驭马,其余甲士七人在车旁随行。徒兵十五人,则在车后。同书另一条则说,井田一甸六十四井的地区应出兵车一乘、士兵共七十五人,以及一定数量的军事装备等物。对于这两种记载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意见认为前者为周代实战编制,后者为征收军赋制度。另一种看法则认为前、后两者均为实战编制,士兵人数多少的差别是西周、春秋时期发展造成的。但从秦代兵俑第二号坑(左军)中,战车后的步兵一般为八人,少数为二十八人,极少数为三十二人来看,以上两说中,前一种看法接近事实,似可信从。战国虽以徒兵作战为主,但并不完全排斥车兵与车战。当时一些国家仍有少数车兵和战车。徒兵,徒步士兵。就其发展状况,可分作隶属徒兵和建制徒兵两个阶段。前阶段为夏、商、西周,后阶段为战国。春秋则是由前者向后者转变的时期,但更多具有前一阶段的特点。处于车战时代的西周、春秋,计算兵力多少常以车乘数为单位。其中虽包括徒兵,但不计其数。徒兵仍隶属于车乘。春秋时,逐渐使用建制徒兵作战。首先使用徒兵独立作战的是戎人。其后,中原的郑国、晋国也曾使用徒兵作战,但仅是临时性措施,车兵仍是的主要兵种。战国时期,徒卒作为独立的兵种出现。出兵作战,士卒往往多达十万到数十万。战国中、晚期,秦、楚有兵百万,韩、赵、齐、燕、魏等国各有兵二三十万至数十万,合计七国士兵当在三百万人以上。这时计算兵力不用车乘数,而采用士兵人数,可见徒兵已成为当时主要的兵种。弩兵是属于徒兵的新兵种。弩最先出现在春秋末期的楚、吴、越等国。到战国初、中期,已普遍使用。魏国配备有十二石重的弩。韩国以有"强弓劲弩"驰名于世。骑兵,骑马的士兵。关于它的出现时间有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是商代可能就有骑兵;可是另一种意见认为,骑兵出现在春秋战国之际,并与车兵混编。如晋执政卿智伯要围攻赵,赵襄子派延陵生带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设防。此后,骑兵得到发展。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命令采用胡人服饰,改穿短装,束皮带,用带钩,穿皮靴,训练在马上射箭的技能。后五年,又再次命令将军、大夫、嫡子和代地官吏皆衣貉服,进一步推广胡服骑射。与此同时,别的国家也建立了骑兵部队,从五千骑、万骑不等,用于配合步、车兵作战。秦俑第一号坑中,无骑兵俑;第二号坑为步、弩、车、骑四个兵种混编队列,其中只有一百一十六个骑兵俑。可见骑兵占少数。骑兵或用作奇袭、冲锋,或用来对付擅长骑射的戎狄。骑兵随战地的不同,编组也各异。平原之地,五骑为一列;险阻之地,三十骑、六十骑为一组。秦俑第二坑的骑俑是四骑为一组,十二骑为一列,八列(九十六骑)和六乘战车组成长方形骑兵阵。舟师,指舟船运载的。它先后为南方一些侯国如吴、楚所使用,但仅用于运兵,不直接投入战斗。后秦国为统一全国,亦建立舟师。秦舟船较大。一艘船能载五十人和三月粮食,日行三百余里。公元前280年,秦将司马错伐楚,率十万,乘船万艘,载米六百斛,沿长江而下,声势颇为浩大。战国时期,分工细致,据《六韬?王翼》记,军中除主帅外,有腹心(管计谋)、谋士、天文(主观察星象气候)、地利(主了解地形)、兵法、通粮、奋威(主选择有才力者)、伏旗鼓(主出奇兵)、股肱(司军事工程)、通材(司对外联络)、权士(司奇计)、耳目(司谍报)、爪牙(任鼓动)、羽翼(任对外宣传)、游士(任间谍)、术士(用迷信术鼓动士气)、方士(任医疗)、法算(任会计)等专业人员。
《全面战争:三国》有哪些经验技巧
《全面战争:三国》有哪些经验技巧?《全面战争:三国》是由Creative Assembly开发并由世嘉发行的一款大型即时战略游戏,也是《全面战争》系列的最新作品。该游戏参加了2018年E3游戏展,2018年9月28日预售,2019年5月23日发售。《全面战争:三国》这个游戏最让玩家焦虑的是敌人偷附属城,有时候敌人偷完就走,然后继续偷其它的,附属城不能召集将领,特别是商港离主城一般3个回合才能到。到了兵还一定能补齐,赶过去打得过还是另外一回事。下面来说一说《全面战争:三国》的经验和技巧。一、游击转圈法(转圈改良)转圈法就是把敌人引出城,在箭塔范围转圈,直到敌人全部被箭塔射白,我在实践中做了改良,比如敌人有骑兵,你没有怎么办?或者手操太菜,老被可以用我的游击转圈法,就把我的部队分三组,隐藏在城外三处距离较远的树林,然后先暴露一对,等敌人快到时,进入树林隐藏,再暴露较远一对,如此....,适合根本不可能打赢的守城战,也不担心敌人追。随便等敌人走远还可以收回被占的箭塔二、二面夹击(转圈改良)如果队伍差距不大,想尽快结束战斗,又想战损小,把主力隐藏箭塔对面树林,把敌人从远处引入包围圈,特别要在两个箭塔射程内展开战斗,很快就能结束战斗,这个方法与在城内箭塔固守思路相同,优点是城外箭塔攻击力强,在引入包围时,利用转圈消耗对方,特别可以先杀杀了对方一个或两个武将再开战。三、 请军入瓮_自创如果有投石车,敌人会优先攻击投石,所以把投石车放在箭塔外,用两三对抗线兵面朝城内守住箭塔出口,然后把敌人引入城,敌人被投石攻击后想攻击投石车,会被抗线兵档在箭塔出口处,投石车玩人堆里砸,你会看到投石车等级刷刷涨,为何不把投石车放在城内呢?因为城内找不到守一个口可以堵住所有敌人的地方,不小心被敌人突破一个口优势全无。即便胜了,战损也很大四、常驻武将法结合上面的方法灵活应对,基本可以做到任何情况都不败,甚至史诗,我不到1000人可以连续应对四个满编。1.升级:商港尽可能升级,这样驻守的守护兵多,更重要是有中间的箭塔。2.驻守:放一名水将带洪波,水圣和洪波都有水将最好或土将带坚土,金将带不屈。因为对付武将冲击弓箭兵,水将的洪波是最好的,然后用预备队和弓箭兵近战围住,加箭塔来一个灭一个。武将灭完,这战基本稳赢了3.配兵:两队刀骑,两队抗线兵。这样可以至少保证这两个兵种是满编。如果将领有训练有素一定优选。好几次我觉得都输了,结果有一队抗线兵被前后包围而不溃,最后挺到胜利,当然有不溃兵种更好,但发现不溃属性的兵种基本是黄巾兵,一般兵种没有。也可以是青龙兵,但维护费用太高没要必要,手残可以配备。4、召集:如果对方是一队满编来偷,这些配备基本稳赢了,如果是二三队来袭再招一名主力火将或金将,一名大众的土将加士气,如果有土将了可以加金将和水将。主力火将带满编的两队刀骑在箭塔外去迎击后援的部队,留守的武将及士兵守住中间箭塔就可以了。Ai的攻城策略一般大城是围城,附属直接攻击。特别他觉得你一定会输。下面洛阳商港前面迎击董丽三队满编攻城,虽然守住但城里兵不足,当时招来张飞和一名不屈的金将,打赢之后估计短期没问题就把张飞和金将解散,刘璋进攻商港这只部队过去也是被我击败过,因为当时董的三对兵靠近,就没追击,结果打完董他看我势弱又过来偷城,毕竟别人有三名武将。我以为守备兵是满编所以没有召集武将直接对抗,结果发现大战后守备残了不是立即自动补全,系统判定我惨败。所以结果虽然兵损比比较大,还是判定为史诗,都是正规操作,没有限时。所以用这种办法附属基本没丢过,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可一个小势力三个主力队伍来偷你商港,武将被我全灭,小兵一个不留,一战之后整过势力就垮了,然后你立即其大城,他会立即求和 ,再威压成附属,用这种办法收过张燕和公孙,这两附属攻击力很强,有时候我还没出兵,他们把对方都城打下来了。以上就是《全面战争:三国》非常实用的经验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