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坦手游站: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死亡搁浅被水冲走(wash away 和wash off 它们的区别)

死亡搁浅被水冲走(wash away 和wash off 它们的区别)

2023-07-29 02:25:50

wash away 和wash off 它们的区别

wash away 冲走,清洗She washed away the stains.她洗去了污迹.A ship got stranded along the shore,but last night sea waves washed it away again.有条船在岸边搁浅了,可昨天晚上海浪又把它冲走了.消除Nothing c...

历史上的松花江坠龙是怎么回事

松花江坠龙事件,最早刊登在上海出版社编辑出版的1989年12月《中外书摘》第3卷第4期的《人间奇事》专栏里,题目为《我所看到的黑龙》。

此文由奶牛场退休干部任殿元口述,杜尔伯特图书馆副馆长任青春整理而成。在这篇文章中,任殿元向读者讲述了一个据他所说是他亲眼所见的一起发生在1944年的黑龙江省东南部的松花江支流牡丹江南岸的坠龙事件,这就是“松花江坠龙事件”。

以下是任殿元自述的亲见松花江坠龙的内容(为方便读者的阅读,以下以第一人称进行描述):

1944年8月(具体的时间,任殿元说记不清了),我父亲任佰金领着我和丛来顺、谢八等一起驾船出江打鱼,与我们同行的还有4条船、共有10多个人。这天早上,我们跟往常一样,将船只开到牡丹江南岸,然后下网捕鱼。正当我们开始捕鱼时,突然发现远处陈家围子村后头聚集着很多人,吵闹声此起彼伏。

我父亲见此,就将船靠了岸,上岸后就向站在岸边的一个人打听,问他发生了什么事情,那个人就小声的告诉我们:“黑龙江里的黑龙落到沙滩上了!”(关于黑龙江有这么一个传说:话说很早以前,东海有一条白龙,经常是在海中为非作歹,经过的渔船经常被他故意掀翻,白龙的胡作非为最终惹怒了东海龙王,龙王将他贬到了北疆。可是被贬于此的白龙并未收敛自己的行为,他依旧是在这里兴风作浪,沿江的百姓是苦不堪言。就在百姓只能望江兴叹之时,一条黑龙从天而降,同白龙展开廝杀,最后黑龙战胜了白龙。此后,在黑龙的庇佑下,沿江地区是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沿江百姓为感谢这条善良的黑龙,从此就将这条江叫做“黑龙江”。)

我父亲和其他渔民一听到居然有龙落到这里,是连渔网都不收了,飞快地跑向了那个老乡说得海滩。当我们赶到了海滩后,我们被眼前所见的一幕给惊呆了!只见一个黑色的巨型动物横卧在沙滩上,粗略看下足足有10多米长,它的头颈很细,头像牛的脑袋一样大,形状略呈方形,上宽下窄,同时它的前额上长了一个扁铲形状的角,有点像牛角,但比牛角更短更直,厚度约10厘米。

它还长着七八根长须子,又粗又硬,时不时就抖动一下,嘴巴特像鲇鱼嘴,又扁又宽,大约有30多厘米长,因为它一直没有张开嘴,所以看不到它的牙齿和舌头。它的小腿比我父亲的胳膊还粗,还长着4个爪子,不过因它的爪子被沙子所淹没,所以看不清楚它有几个趾。它的尾巴比前身还细,足足有米。这个黑色的巨型动物整个形象就像一个巨型的四脚蛇,只不过它通身长有铁青色的鳞片(肚皮和爪子上的鳞是粉白色的),形状就和鲤鱼鳞差不多。因为当时有很多的苍蝇在它的身边飞来飞去,所以它时不时的还会发出“咔咔”声。

当时,随着“黑龙江的黑龙掉到海滩上!”的消息的传开,陈家围子村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卧子等好几个村的村民都赶过来,足足有上百条聚集在此。在陈家围子村村长陈庆的指挥下,村民先是在这巨型动物的上方盖了一顶足足20米长的大棚,之后为防止它被晒死,陈庆还让村民抬着水去往它的身上浇,水一浇上去,这个动物身上的鳞就会随之一抖。

我和我的父亲和同伴就这样站在那里看了足足一个多时辰。直到我父亲说“走吧,明天再来看!”,我们才恋恋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是议论纷纷,丛来顺说:“如果这个‘水虫’没有尾巴的话,那它就是黑龙江里的秃尾巴老李”,谢八说:“这一定是黑龙江里的黑龙,你没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吗?”,就这样我们是一路聊着天,连鱼都忘记捕了。

在我们离开的当天下午,就突然下起了大雨,到夜晚更是变成了暴雨,是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我和我父亲就驾船直奔陈家围子村,但是赶到那里一看,却发现昨天“黑龙”横卧的那个的地方现在只剩一条深沟,那条龙已不知去向。之后,我们向当地人打听“黑龙”的去向,当地人只知它是半夜走的,但是怎么走的,到哪儿去了,却是不知道。但是,我们当时去“黑龙”昨天趴卧的地方查看时,曾见距它趴卧的沙沟东北处还有一条深沟,明显能看出是它站立起来时形成的,这说明它极可能是朝东北方向走的,可是怎么走的,却始终是个谜。

以上就是任殿元自述的亲见松花江坠龙的基本内容。从他所描述的来看,这个坠落在陈家围子村后沙滩上的巨型动物,显然就是我们传说中的龙。它有鳞片,有四爪,有龙须,额头有角,头颅像牛头,嘴巴像鱼嘴,身体像放大版的四脚蛇,这些描述无一例外都在向我们阐述着一个事实,那就是在陈家围子村后沙滩上的就是我们此前只有在传说中才听闻过的中华图腾—龙。

松花江坠龙事件是真的吗?世间真的存在龙?龙真的是从天而降,落入陈家围子村后沙滩的?

只能说,以现在的科学理念来看,这件事多半是假的。

龙的传说,在虽说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但是若我们仔细去了解龙文化的话,我们就会发现神话描述中的神龙,其实压根就不存在。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曾在《伏羲考》中这样说过:“龙这种图腾,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是蛇图腾兼并与同化了许多弱小单位的结果”。

龙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勤劳的劳动所虚拟出来的一种生物。对于这个理论,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在考古学准备在考古中所发现的那些珍贵的关于龙的文物。

比如被考古学家们誉为第一龙的红山玉龙。它龙首短小,吻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端面近椭圆形,以对称的两个圆洞作为鼻孔。龙眼突起呈棱形,前面圆而起棱,眼尾细长上翘。颈背有一长鬣,弯曲上卷,长21厘米,占龙体三分之一以上。红山玉龙的龙形象,显然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龙的形象相差甚远。

其实我们仔细去观察先秦之前所出土的龙文物,我们就会发现每个时期的龙形都是不一样的,有猪形、有蛇形、有鳄鱼形等等。为什么先秦之前的龙形都是不一样的呢?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龙最初是没有固定形状的,它是由多种动物的特征混合而成虚构生物。

由此,既然龙根本就不存在,松花江坠龙事件中的所谓的龙又怎会存在呢?很有可能坠龙事件,就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个传说,信的人多了,便有人将这个传说当成了真实发生过的事情。

当然,任殿元老人所讲述的“松花江坠龙事件”也并非是绝对就是假的,也有可能是真的,只是他看到的巨型动物并非是龙,而是其他生物。

对于此事,我觉得有以下二种可能:一这个巨型动物是此前从未被发现的动物,是一个全新的物种;二由于时间间隔太久,回忆者在细节部分,记忆有所偏差,从而将一只蛇类或鱼类生物,误以为是龙。

借用网友的一句话,自从有了高清的照相机,这些神奇的事情就再也没有发生过了。总得说,不可能存在龙!龙只是古人虚构出来的生物。

海军历史上,有发生过哪些惨痛的海难吗

我军历史上最大的海难惨案--

淹死800多新四军的中安轮事件

新四军历史上有过一些悲惨事件,诸如皖南、日军大扫荡等,但没有一个事件像今天说道的中安轮这么惨烈。中安轮事件并不是战斗,完全是一次意外事件。它导致800多名新四军指战员牺牲在长江,其中包括久经考验的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同志。下面就听萨沙来说说

抗战结束后的1945年,重庆谈判开始,我党签订的《双十协定》中明确同意,将苏南、皖南和浙江的新四军部队撤退到北方。

9月19日,为了争取先机,在重庆的、电告延安,下达撤退命令:“浙东、苏南、皖南、皖中部队北撤”要“越快越好”,并特别说明:“此间已当作一个让步条件向对方提出,且有好影响。”

对于我党同意主动撤离部队,全国民众和都有很好的评价,我们获得了战的胜利。

同时,由于抗战末期苏军占领了东北,此刻正允许八路军新四军先于进入东北,接受八十万关东军和三十万伪满洲的武器装备和地盘。当时东北是最重要的工业基地、军工基地、人口密集、物产丰富,如果我党能够完全控制东北,解放战争就胜利了一半。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从这些地方撤退的新四军,有一部会转进到东北。

由于此时也正尽全力进入东北,新四军八路军务必抓紧时间,抢在进入东北之前先赶到。

所以,新四军务必立即转移,时间是很紧张的。

新四军战史中写道:于9月17日向毛报告了“向北推进、向南防御”的新战略打算,很快获毛、周同意。接到毛、周此电后,立即着手起草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并于当夜以中央名义火速发往各解放区。可以说江南新四军北撤是中央根据重庆和谈的进展情况,着眼于全国战略大局作出的带有全局性变革的战略转进,有利于新四军攥紧拳头、集中力量,在苏中苏北形成相对力量优势。

接到命令以后,苏南的新四军立即分三批北撤,渡过长江。

新四军军部对苏南新四军部队的北撤部署是:粟裕率苏浙军区第一、三纵队迅速北撤,作为第一批;叶飞、金明率第四纵队及江南全部可能转移的部队、地方干部和尽可能随带的辎重作第二批转移。少数主力掩护撤退,作为第三批转移部队。10月11日,叶飞、金明率第四纵队经宜兴、溧阳、武进等地,往盂河、小河镇一线移动渡江,于16日到达苏北的黄桥地区。担任掩护的第四纵队部分主力部队,在政委韦一平率领下,在掩护任务完成后,作为第三批,也就是最后一批北撤人员,于15日夜开始渡江。

范学贵的《访“中安轮”事件的幸存者叶春荣》一文中,采访了幸存者叶春荣,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回忆。

叶春荣当时年仅16岁,是溧阳县的一个小会计。

他回忆:1945年10月14日,我们踏上了北撤的征程。军事行动历来格保密,部队趁着夜色出发,途中经过封锁线便小跑步快速前进。我因为从未出过远门,行军到了哪儿也不知道,只记得同志们说要过铁路了。我从没见过铁路,便在黑夜中伸手到脚下摸摸,摸到石子、木头、铁轨,才对铁路有了概念。

具体撤退的时候,却不是那么容易。皖南的例子在前,为防止乘机袭击,我们多采用保密撤退的。这虽然可以避免被袭击,却留下了安全的隐患。为什么呢?以长江为例,完全是控制。海军定期在江上巡逻,白天是很困难的,必须夜晚。夜晚在长江行船,就有很多不安全因素,万一出了事,在漆黑一片的宽阔江边,即便救援也很困难。

而且,长江运输大体控制在和伪军手中。我们既然是,不可能利用大码头也不能利用性能较好的民用船只,只能用渔船或者一些因为过于老旧被淘汰的轮船。

之前两批还算顺利,到了10月15日夜第三批渡江时,就出了大事。当时考虑使用渔船,一艘船只能搭载10到20人,现有的1000多人需要70多条船。一来筹集这么多船并不容易,二来这么多船比较惹眼,很容易被保持警惕的巡逻船发现。

经过再三考虑,政委韦一平等人决定,临时征用中华轮船公司镇江分公司“镇江——泰兴口岸”线的“中安”号渡轮。中安轮是一艘大轮船,可以搭载500到600人,只需要1到2次来回就可以全部运完。

-------------------长江和普通的江河不同,它的江面宽,水流急,普通水性的人没有漂浮物基本不能游过去。即便水性很好的人,游长江也有一定危险。水性非常好的毛游长江时,众多警卫员就在他的四周,一艘船距离他不远,就是怕出现意外的危险。而当时确实有随行官员因游水而休克,好在没有生命危险。

船只老化、严重超载

只是,对于中安轮的具体情况,韦一平他们都不太了解,仅仅听信了该船虽老但经常来回这段长江的情报。实际上,这艘初年建造的老式轮船已经运营30多年,设备和船体都老化严重。尤其船底的钢板使用时间过久,部分已经腐朽穿孔,行驶时候会少量进水,必须同时进行排水。不过,进水并不算严重,只要排水及时,不会影响在长江的来回轮渡。当时中安轮的船主曾考虑将船开到上海去修理,但发现修理船的代价过高,需要更换大量部件,也就放弃了。该船目前基本处于等待报废拆卸状态,不做实际运输。如果不是这样,这艘轮船也不可能被新四军搞到手。

当时判断,中安轮虽老,在长江上进行1到2次运输应该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之前几天已经来回七八次,从没出过事。

当晚政委韦一平率领四纵队1000多人赶到点,中安轮就在不远的江上。中安轮吃水较大,不能在非渡口的岸边靠岸,只能现将新四军官兵通过渔船运到轮船上,然后一次性运过去。

本来中安轮可以最多搭载600人,这样就要连续运输两次。仅仅用渔船将官兵运上中安轮就到了12点,显然当晚只能运输一半人,另一半要第二天再运。

鉴于连续两天运输很容易被敌人发现,最终决定尽量一次运完。

这样一来,本来只能容纳600人的中安轮,前后搭载了新四军第四纵队一个全副武装的特务营和江南被服厂的职工干部及地方干部大队,总数有1000人之多,超载近一倍。

即便是崭新的轮船,超载如此严重在长江行驶也是比较危险的,更别说中安轮还是一艘老船。

叶春荣回忆:15日晚,部队到达武进荫沙口的江边,天色已经漆黑。大家按原列队,逐一上船。我们在江岸先上了一只小木船,小船绕河滩行半圈,再上大轮,大轮是镇江轮船公司的“中安号”。我后来才明白,先登小船是因为岸边水太浅,轮船靠不到岸,小船绕过河滩到达深水区才能上大轮。大轮有些陈旧,分顶棚、船板、船舱上中下三层。各部队按指定位置坐下,各人身上的背包当凳子坐在屁股下。我坐在中层船板上,在船舱上面,紧挨着船帮,似乎这就是我的靠背。汽笛拉响后,轮船体慢慢离了岸,不久就加速前进。风声呼啸,江浪拍船,不时有水珠打在我的脸上,夜色中什么都看不到,不知是下雨还是江上溅起的浪花。

根据陈宗彪的《新四军中安轮沉没惨剧》的采访,幸存者的溧阳县年轻干部陈瑞洪的回忆也差不多:晚上十一点多钟,我们以焦急的心情摸黑登船。因为轮渡是一艘吨位较大的轮船,所以船不能泊岸,我们上船只能用木帆船一船一船地短距离运输。同我们一起渡江的有四纵队一个全副武装的特务营和江南被服厂的职工和干部(大多是女同志,被服厂女工约200—300人)及我们干部大队,共约七八百人。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运输,到深夜十二点才全部上船。

支部书记徐犁澄回忆:一条小木船把我和六个病号运上了轮船。走道上挤满着人。由于听说国民党军正在追赶北撤中的我军后卫部队,所以不分昼夜,每船都要满载 尽快地渡过江去……由于一连几天的行军,极度疲劳的北撤队员很快进入梦乡。风声、鼾声、马达声交织成一片。

---------------50年代清理长江航道,打捞出来的中安轮。这艘轮船在当时已经非常破旧,虽军情紧急,毕竟人命不是儿戏,应该对轮船情况进行仔细评估以后再做决定。可惜新四军当时并没有懂轮船的人,仅仅认为中安轮多次来往长江两岸,下了错误的决定。其实,如果能够意识到轮船有危险,最低程度可以每个官兵都带一块木板作为漂浮物,命令一部分渔船跟随前进,这样可以救上大部分落水者。

海难发生,800多人遇难

严重超载导致中安轮吃水比正常深得多,破旧的船底钢板根本无法承受。此时长江江面刮起大风,水底水流也因为连日大雨变得更急。船员很快发现,船底进水远比平时严重,排水都赶不上进水的速度。中安轮毕竟很大,硬着头皮前进的话,还是可以赶到对岸的。

没想到,当船行至泰兴县天星桥西南约两公里的江面时,老朽的船底钢板突然大面积破裂,一时间江水汹涌进入底仓,船员们奋力排水,根本无济于事。船员们无奈立即向政委韦一平汇报,韦一平急忙调动一部分官兵来排水。只是轮船太老,连基本的抽水机都没有,依靠官兵船员用水桶排水,没有什么作用。

进水不到15分钟,船体开始快速倾斜、下沉。此时中安轮刚刚过江心,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非常危险。长江不同于普通的江河,江面宽阔,水流湍急。即便水性还不错的人,如果不借助漂浮物,想游长江还是很危险的。更别说,此时还是10月夜晚,江水很冷,黑夜又搞不清楚方向,一旦落水就很难活命。

抗战中,海军有很多舰船在长江被击沉,上面的水兵都是水性极好,也淹死了很多人。船上的1000多新四军官兵,绝大部分不会水或者仅有在小池塘游水的经历,甚至还有几百名女同志,根本不可能游过长江,幸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发现船底漏水后,船上的最高指挥员政委韦一平一面指挥排水,一面下到船舱告诉官兵船已过江心,但船底发生漏水,要求大家一定要保持冷静。

叶春荣回忆:江浪地拍打着船体,大家都屏着气,谁也不讲一句话。有人说船舱底下漏水了,大家的情绪顿时慌乱起来。一位领导(韦一平)带着警卫,上下走动交待坐船行军的纪律,他还对大家说:“同志们,现在轮船已航行到长江中间了,船底舱有点漏水,不要紧,再坚持一下就可以越过江中心了。如果有谁不服从命令,不听指挥,坚决按军纪处置!”大家的情绪这才暂时平定了下来。

不过,船只沉没速度远超过韦一平的预计,很快进水就无法挽回。雇来的船员们已经逃到甲板上放弃了排水,官兵没有人指挥也只能放弃。此时船已经倾斜,船员建议将乘客向另一个方向转移,缓解倾斜。韦一平只能指挥官兵跑到船的一侧,谁知道船立即又转为向这一侧倾斜,官兵和船员们被挤成一团。此时船上已经失控。韦一平和其他干部拼命指挥,但呼叫和恐惧的喊声,已经盖过他们的命令。部分船员和官兵开始跳水逃生,船长也连续拉响汽笛求救。

只有10多分钟,到3点中安轮就完全沉没。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韦一平、苏浙公学政治部副主任王绍杰、苏南行政公署财经处长李建模、溧阳县县长徐公鲁、苏浙军区第四纵队司令部侦察科长彭安、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治部组织科长吴志斌、宣教科长王一、宣教科副科长司徒阳等800多人人,全部在船沉没时牺牲。

叶春荣回忆:船舱下的漏水愈加严重,船体失去了控制,船舱内的人向船上涌,站立着的人也跟着船体失去了重心,一会儿向左倾,一会儿向右斜。悲剧顷刻间就发生了,气笛拉响了呼救信号,船上顿时一片哗然,轮船急速沉向江底,近900名新四军指战员掉入滔滔江水中,其余都被困在船内。

困在船内的人,基本一个也难以幸存。

后来参与打捞沉船的叶恒富回忆: 我跳入江中后,摸到了沉船的舱门,因轮船严重超载,舱门被一个个紧挨着的尸体堵塞着,需要用力才能拉出一个尸体。拉出一个舱门口就松动一点。

船只沉没时,稍通水性的官兵纷纷跳水逃生,但刚刚入水就被湍急的江水卷走。不会水性的官兵,只能抱着暂时没有沉没的轮船部分,拼命呼救。

数百人的惨烈呼救声,竟然越过宽阔的长江,惊动了天星桥附近的渔民。当时渔民丁广田就睡在江边的渔船上,他曾经帮助前两批新四军北渡,前后忙了七八天。听到呼救以后,他立即叫醒江边的另外几艘渔船前往救人。只是此时是大风的黑夜,几艘渔船只能根据断断续续的喊声判断方向,最终只有丁广田一艘渔船赶到出事现场。中安轮已经几乎沉没,丁广田的船太小,装满了也只有21人,再多船就要沉了。有过经历的人都知道,落水的人会本能的抓住任何东西,哪怕是一根稻草。这对于来救人的船只,非常危险。另一艘刚刚赶到现场的小渔船,瞬间就被几十人抓住船身,导致翻覆。船老大靠着极好的水性,抱着船桨跳入水中才逃生。没想到,这艘翻覆的小船还救了幸存者陈瑞洪的性命。

丁广田迅速将船驶到岸边,还找到了另一艘渔船,两船立即再赶回去。此时中安轮已经全部沉没,仅剩下一个烟囱。

丁广田的后人描述他当年看到的悲惨一幕:中安轮沉下去之后,只有一段烟囱露出水面,沉船时间很快,最初烟囱还是滚烫的。但就是这段烫得入肉的烟囱上,10来个人一直抱着不肯撒手。

丁广田他们两艘船又装满了40多人。在一块中安轮漂浮的顶棚上,就有40多人,他们勉强救走了20多人。

渔船太小,船舷已经接近江面,实在不能再上人。见顶棚随时可能沉没,他们只得将绳子抛到长江里面,有许多战士拉住绳子往岸边游,这样又多救了几十人。

到第三次回来的时候,连烟囱也看不到了。他们将少数抱着漂浮物浮在江上的官兵救起!!这样前前后后一共只救了100多人,另有800多人牺牲。

牺牲军衔最高的是政委韦一平,他的警卫员回忆:当时船马上就要沉了,我找到一块木板,让政委赶快跳水逃生。他却说自己年纪大了,而且脚有残疾(在红军第三次围剿,韦一平左脚被子弹击穿致残),游不了水,让我自己走。我不同意,他就说那我们两人一起走,让我先抱着木板下水。我说这么小的木板支持不住两个人,政委说可以的,你抱着就是。我刚抱住木板,政委突然从背后用力将我推入水中,江水一下将我冲走几十米。我当场就哭了出来。政委明白木板只能救一个人,他牺牲了自己救了我。我在江里漂浮了很久,才飘到岸边。

---------------------韦一平是1924年就加入党的老革命,壮族人。他的资历很老,曾经参加过北伐、广州起义、百色起义、几次反围剿和战争,是一个游击战悍将。遇难时他是苏浙军区第四纵队政委,相当于旅长职务。如果他能活到建国后,至少也是少将或者中将军衔。

叶春荣回忆:求生的本能使大家纷纷跳水逃生。我依在船帮,翻过一块栏板就跳进江中,凭着儿时在家门口河塘中学会的游泳技术,在江水中一阵乱划,碰巧搭到一根铁丝,便紧紧抓着不放,与我同时搭上这根铁丝的还有另外十几个人。此时,我的身体负荷越来越重,原来是背心衣袋内所带的票据、钞票等都吸足了水,加大了重量。10月份江水温度下降得很快,虽不是寒冷彻骨,但人也冻得够呛。风急浪高,流水湍急,漩涡一个接着一个,将落水者的身体在江水中裹来转去,随时都有可能被吞没。不知飘荡了多久,两只小木船赶来营救,我被人拉上了船,一放松便昏了过去。等船靠岸,我被唤醒扶上了岸。有的获救者只穿了一条裤衩,冻得直哆嗦。营救者便堆起草,点燃火,为被营救上岸的十几名同志烤火取暖。由于一冷一热体温产生极大反差,灌到肚子里的江水直往上泛,十几人开始呕吐起来。等呕吐停止后,我定下神来一看,徐公鲁县长不见了,财经科长吴洛明也不见了,身边熟悉的战友全都不见了,眼前的这十几张脸都是陌生的面孔。

陈瑞洪回忆也很悲惨:刚要沉船的时候,我还不怎么害怕。我从小在水乡长大,熟悉水性。心想,我年轻体力好,在水里游上三四里不在话下。所以面对滔滔长江也并不见得怕。可是当我一下水就知道坏了,寒气逼人,风大浪急,还有漩涡。这完全不同于家乡小河港的情景。我一手扶着一只漂在水面上的背包, 一手将身上的衣服脱掉,只留下一条短裤。经验告诉我,光着身子才好在水里与风浪搏斗。当时,江面上漂满了包裹什物和遇难者,人的呼救声、江浪的拍击声混成一片,真是惨不忍睹。当时只听到一片混乱和喊声:救人啊、救人啊!江面上到处都是背包。约40—50分钟后,人声就寂静了。记得这天天气特别阴沉、黑暗,加上轮船沉没时喷出的烟雾水气,能见度很低。看到远处有一道光线,拼命游去,总是可望而不可及。后听到50—60米处,有人在叫着:有办法,只要我们能稳定好,总有人会来救我们的。在与风浪搏击时,从上风方向漂来了一只像南方人用来放鸭子的划子船,船底已朝天,船舷周围扶着一二十个人。为了借助这只船的浮力,我们几个也扑过去抓住了船舷。漆黑的晚上,黑茫茫的一片,望不到边和岸。到了下半夜,江面上的风浪更 大了,大家又冷又饿,力气已耗得差不多了。这时劈头盖脑的浪头袭来,加上漩涡,围绕这只小船的 人越来越少,只剩下七个人。我们虽然素不相识, 但患难与共,分外亲热。为了生存,我们互相鼓励、 帮助。突然又一浪头打来,把我们七个人连同小船一起压到了浪底下。我憋住气奋力划水,终于从浪底下钻了出来。可当我再度找到那只小船时,却只剩我们三个人。天近拂晓,江面上忽然出现了一只木帆船。当他们发现我们后,船上的人每次只能抛下一根绳救一个人,我们互相推让,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船上的人抛下一根绳子,但刚救上其中一个同志。一个大浪又把船打得没了影子。不久又来了一只船,我们二个人一起拉住他们抛下的绳子。风大浪大,船上的人根本拉不动我们。我只好松开了手。与上条船一样,救起一人后船又随风浪一起不见了影子。我漂浮在江面上,心想肯定非死在长江里不可。就在这时,我听见老远有人叫:这里还有一个人……。我总算获救。此时我差不多在江里呆了近十个小时,疲乏不堪不说,浑身也都是血。船老大人连忙拿被子给我盖上,并烧了一碗姜茶给我喝。晚上八点钟左右,部队终于来人救到我。此时的我身上只穿一条绸短裤,一件汗背心,样子十分狼狈。

叶春荣回忆又写到:一位负责营救的同志走过来将我们带到泰兴天星桥的一幢房子里,地上铺着稻草,放着被子,还发给每人一套单衣。安排妥当之后,他们嘱咐我们好好休息休息。我躺下之后,内心不安,难以入眠。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故?首长和战友还能再见面吗?那惊心动魄的一霎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天亮之后,又一位负责营救的同志对我们说:“街那头屋里还有营救上岸的人,你们去看看吧,有没有认识的。”我赶紧跑去一看,那里有二十来号人,我一眼就认出了战友钱明生,钱明生也即刻认出了我。我们同是社头人,又都是在新四军办的涨溪中学读书的同学,是同乡、同窗加战友。二人从同一条生死线上挣扎着出来,此时相见,我们紧紧抱在一起,泪如泉涌,一句话都说不出了。

钱明生告诉叶春荣:船沉后,他立刻跳入江,一只手搭住了一块跳板。轮船上用的跳板比一般木船用的跳板要厚、要宽,还要长上三四倍,那跳板上不一会儿就搭满了人,甚至人搭人、人拉人、人拖人,像若干长长短短的人形链,—环扣着一环。由于风浪强烈侵袭,加上时间过长,大家身体劳累不支,眼睁睁看着一串串战友被江水圈走,还有一串串战友沉入江底。等到营救人员把他们拖上岸时,原本搭了百来人的跳板上,只剩下二十几个了。

------------------九死一生的叶春荣。最后获救的100多人,多是水性不错的男青年,他们能够支持几个小时最后被救。

惨不忍睹的现场

现场惨不忍睹,参与打捞沉船的叶恒富回忆:遇难者的眼睛瞪得大大的。入土时安葬人员用手把眼睛抹平闭上,一个头朝南,一个头朝北有规则地排放了800多人。牺牲的这些烈士多是20多岁的大小伙子。

逃生的韦一平的警卫员当天找到了时任江浙军区副司令员叶飞,哭着汇报了情况。叶飞得知老战友韦一平和800多人牺牲,悲痛万分,忍不住嚎啕大哭。随后,叶飞电告延安:中安轮出事故倾覆,韦一平同志等八百人遇难!

10月17日,中安轮事件发生后第2天,江浙军区司令员粟裕接见了遇难幸存者,并承诺:“将来我们要为牺牲的同志建立纪念碑”。

同时,粟裕下令无论如何必须打捞上牺牲官兵的遗体。我们的资料中记载:在沉船事件发生几天后,即挑选泰兴地方部队的叶恒富和王山二人,执行潜江打捞任务,把船舱中烈士的遗体打捞上来,让他们入土为安。

其中的叶恒富是泰兴天星镇芦碾村人,1943年加入新四军民兵部队。1944年秋,他被驻当地的侵华日军逮捕,特工队将他绑吊在树上三天三夜,并用桑树扁担抽打拷问,叶恒富始终保持民族气节,未向日伪吐露一字。特工队无奈扬言要让日军狼狗来撕咬他。与此同时,叶恒富的妻子谢桂芳,将家中赖以生存的二亩四分地和所有物品变卖,拼凑成24担稻谷作交换,才把丈夫的性命换了回来。

叶恒富接到这个任务以后,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我们的资料中写到:在没有任何打捞设备,没有任何保障措施,人员没有经过专业潜水培训,且又随时可能遭遇国民党兵舰巡游的情况下,潜入江底打捞烈士遗体和遗物,任务艰巨、九死一生。长江表面虽然风平浪静,可水下却是暗涌湍急,再加上已是深秋季节,叶恒富和王山潜入江底,无疑是一场与风浪寒冷抗争、与危险死神比拼的特殊搏击! 叶恒富和王山没有畏难,在又冷又浑的江中,靠憋气下潜,靠手摸打捞,把拉出的尸体送到江面,等乘小渔划子的人用竹篙钩住拉上船后,他们再潜入江底。江水又冷又浑,完全靠在水中摸来摸去完成。他们一口气要憋很长时间,实在憋不住了才上来换口气,实在冷的受不了了,才上岸烤一下火,喝口热酒再下水去。为了打捞这些烈士,叶恒富每天早上踏着白白的霜出去,晚上九、十点钟才拖着疲惫的脚步回家。他的脸经常是被冻的发青,嘴唇被冻的发紫。妻子为他脱去湿漉漉的衣服,为他加厚床上的棉被,让他钻进被窝。可半天辰光都转不过阳气。用谢桂芳的话说:“活象一个冰冷的死人”。在为叶恒富取暖时,谢桂芳埋怨他:“你这样做图什么?”叶恒富回答:“他们为革命把命丢在了异乡的江底,我们活着的人为他们受点罪、吃点苦算不了什么。”“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的日子怎么过?”而叶恒富却说:“我从小在江边长大,水性出名的好,不会有事的。就算有事,还有党,你怕什么……”持续了半个多月,共打捞遇难烈士遗体800多具,长短700多支。烈士的遗体打捞出水后被逐一登记编号,由泰兴当地的老百姓用独轮车统一运送到天星桥的十八圩龙王庙集中安葬,安葬地距中安轮沉没地约2公里。

-----------位于泰兴市内的新四军苏浙军区北撤渡江死难烈士纪念碑。这些牺牲的官兵都被算为烈士,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妇女,被服厂的女工。

更悲哀的是,牺牲的官兵大部分没有留下名字。因为是紧急行动,原本准备到江北以后编入部队再登记,牺牲的800多人仅有240多人知道姓名。很多牺牲战士的家属,至今也不知道自己的孩子究竟牺牲在哪里!

中安轮是一起极为严重的责任事故,又造成了重大牺牲,宣传起来可能会导致官兵和家属不满。所以,这么多年,该事故都一直比较低调。粟裕许诺的纪念碑,直到1985年才修建起来,1987年对社会开放。

1986年7月8日,烈士墓穴竣工后,将原安葬在天星桥江边龙王庙的烈士忠骨迁至泰兴北郊安葬。


诺曼底登陆时,为什么盟军在奥马哈海滩的损失会比其它海滩多很多

奥马哈海滩的地形是这样的

碉堡修在丘陵上面打下面海滩上的步兵和玩儿一样

而且运输船在离岸很远的地方就过不去了,步兵还要涉水百米多才能到海滩,到了海滩还得被机枪、炮什么的招呼,也没什么掩体。

美军那会登陆用的坦克就是谢尔曼套了个游泳圈。

但这不是关键,主要是特么诺曼底那片海域很深,风浪特别大,坦克瞎JB飘。本来第一批应该跟着步兵上岸的29台里面只有2台上了岸...除了坦克,还有很多登陆艇也被风浪打翻,剩下的好不容易下了船的步兵吐得和吃了鲱鱼罐头一样。

蠢逼轰炸机压根没炸到多少东西,大多都炸到内陆去了,就算炸不中防御措施,在海滩上多炸点坑也好让步兵躲躲不是...

另外,防守奥马哈的352步兵师在当时防御诺曼底的一竿子战俘 外国裔的杂牌二流军里面,352算是很本土,而且士官相对都有东西线作战经验,编制完整的德军一线部队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