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坦手游站: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sd高达g世纪火线纵横 派遣 改时间(湘鄂赣活撮张飞站是在江西那里)

sd高达g世纪火线纵横 派遣 改时间(湘鄂赣活撮张飞站是在江西那里)

2023-07-21 13:07:26

湘鄂赣活撮张飞站是在江西那里

湘鄂赣活撮张飞站,作为历史上著名的战争站点之一,堪称我国文化遗产的瑰宝。而它的具置位于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的白源村。白源村是活撮张飞站所在地,也是民间传说中张飞曾经躲过敌军追杀的地方。作为战略要地,这座古老的站点因张飞而名扬中外。

你最喜欢哪首胸怀宽广,大气磅礴的诗词

谢谢好友邀请!我觉得我更喜欢诗词,比如:《长征》和《沁园春~雪》: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清末海盗头子郑一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

郑一嫂,一名船妓,变身海盗女匪首,拥有各种船只600多艘,建立自己的造船厂子,配备火炮比清朝水军还先进,率领有6万多海盗的红旗帮,总共击沉了63 艘清朝官船,多次击败英国、葡萄牙军舰,洋人对她无可奈何,不得不乖乖向她交保护费。

郑一嫂小名香姑,家境贫穷,只好做船妓,香姑虽说出生在贫困渔民家庭,可长相出众,很快成了红牌。海盗头子郑一对她垂涎三尺,便抢到海盗船上当压船夫人。

当年珠江口的海盗分红、黄、蓝、白、黑、紫六大帮派,分郑一是排名第一的红旗帮老大,传说他原来是郑成 功的部下,康熙皇帝收复后,流落到海上,船大人多,除了收渔民船只保护费外,出入港口的洋船也不放过。

1807年,海盗船遭遇一场强台风,指挥海盗船与台风搏斗时,郑一被卷入空中,坠海身亡。红旗帮群龙无首,郑嫂在侄子和养子的支持下,接管了红旗帮,华丽转身为海盗老大“龙嫂”。

海上长大的郑一嫂有一颗男人一样强大的雄心,她成为龙嫂后,首先给这群无法无天的海盗定下了规矩:违背首领命令者,立斩不赦;公共财物或乡民财产者,死罪;私自藏匿战利品者,严惩;开小差或是未经许可擅自缺到者,将受到割耳之刑;妇女者,处死;男女私通者,男人斩首,女人沉海。

在郑一嫂的铁腕治理下,红旗帮势力快速膨胀,帮会大小船只六百多艘,最鼎盛时,海盗人数达五六万人。红旗帮海盗以大屿山为主要基地,在岛建有营盘,活动范围由珠江口扩展到琼州海峡。

郑一嫂为了巩固海上的威胁,非常重视海盗船的攻击力,甚至还建设了自己的造船厂。她经常和西洋船打交道,千方百计弄到西洋武器。有一次,跟英国战船交火后,发现英国船只配备的火炮威力比以往增加,于是她仔细研究弹头,发现英国人发射的是威力很大的24磅炮弹,几个月后,她的船队便装备了这种大威力火炮。

由于郑一嫂超前的思维,无论是海盗船的航速,还是武器装备,都超过了大清水师的平均水平,在与清剿海盗的大清水军交锋中,胜多负少,总共击沉了63 艘清朝官船。甚至取得重创拥有丰富海战经验的葡澳舰队,把澳门围困得几近断粮。1809年,英国官船在广州内河肆无忌惮,横冲直撞的,红旗帮出面干涉,发生,红旗帮便出手痛击,占领一艘英国官船,斩杀数十英国士兵。

红旗帮越来越强大,对清形成威胁,在外国列强的威逼下,清与英国、葡萄牙侵略者联合,试图借洋枪洋炮消灭红旗帮。

曾经被郑一嫂绑架当肉票的英国富商格拉斯普尔在回忆录中记载,1809年秋,清与葡萄牙和英国一起组成了联合舰队,突袭大屿山红旗帮营地。郑一嫂亲自坐镇大屿山纠缠住敌军主力,派一支海盗奇袭广州城,击杀虎门总兵。联合舰队看后花园着火,急忙撤退救援,在撤退途中又遭到早已埋伏好的红旗帮主力的包围,激战九个昼夜,红旗帮仅有四十人阵亡,联合舰队损失大半,只有几艘舰狼狈逃回广州。

连连失利让清朝极为恼火,连续派出水军征讨。红旗帮联合其他海盗帮派,在浙江海面,打死了浙江水师提督徐廷雄;在大屿湾,击沉了清海军战船二十多艘,击毁火炮三百门,生擒广东水师提督孙全谋;还进逼广州,打死虎门总兵林国良,迫使两广总督频频换人,狼狈不堪。

英国官船和葡萄牙东印度公司面对强大的海盗一筹莫展,不得不向她交保护费,以免受到骚扰。

郑一嫂所向披靡,离不开一个人,就是她的养子,也是她的丈夫——张保仔。

张保仔比郑一嫂小十多岁,15岁出外捕鱼的时候被红旗帮抓上了船。因为他长得非常清秀,成了郑一的男宠。郑一死后,他支持郑一嫂坐稳“龙嫂”位置,郑一嫂也非常喜爱这个聪明的养子,培养他做海盗继承人。

郑一嫂年轻守寡,张保仔青春年少,两人相处时间久了,产生了恋情,,郑一嫂顾忌不了什么风化、伦理,也顾不得自己定下的规矩,明铺暗盖,母子变成了夫妻。

当清剿海盗屡受挫折后,就以厚禄招降红旗帮,两广总督百龄还特别提出,皇帝专门向张保仔、郑一嫂赐婚,准许他们成为正当夫妻。

招降后,张保仔更名张宝,受封千总三品官,后升从二品,调福建闽安、彭湖等地任副将,郑一嫂获封诰命夫人。

三十年后,战争爆发时,郑一嫂为林则徐抗击英军出谋划策,为搞击外来侵略做出了贡献。

请告诉我“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详细的路线图.最好有地图,而且要清晰.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的丝织品迄今仍是奉献给世界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始,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友谊之路.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是举世闻名的航海家.在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时间里,他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第二次,永乐五年回国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接着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已,“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这位63岁的老人“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回答者:baiig - 魔法学徒 一级 1-9 18:45
郑和公园始建于1953年,原名太平公园,1985年5月3日为纪念郑和下西洋80周年而更名为郑和公园.
郑和公园位于白下区太平南路的中段东侧,占地2.2化顷,建筑面积2100平方米,公园内有古色古香的双抱亭,优雅的长廊和庭院式的郑和纪念馆.
伟大的航海家郑和(1371-1435)是举世闻名的航海家.在明永乐三年(1405)至宣德8年(1433)的28年时间里,他率大批船队,先后7次远洋出海,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东非南纬四度以南的慢八撒(今肯尼亚蒙巴萨),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三周多.郑和的航海事业,畅通了与亚非各国的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了海外贸易,促进了与亚非各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华侨在南洋定居、生存、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也刺激了造船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航海技术,丰富了人们的地理知识,在海外交通史上,在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极其光辉的一页.
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时间:第一次,永乐三年(1405)五月已卯,“中官郑和等赍敕往谕西洋诸国”;五年(1407)九月壬子,“郑和使西洋诸国还,械至海贼陈祖义等”.第二次,永乐五年回国不久复受命出使西洋,永乐七年(1409)回国.接着又第三次奉命出使,至永乐九年(1411)六月乙已,“内官郑和使西洋诸国还,献所俘锡兰山国王亚烈苦奈儿并其家属”.第四次,据《明成祖实录》卷86载,永乐10年(1412)“十一月丙申,遣郑和等赍敕往赐满刺加、爪哇……诸国锦绮纱罗彩绢等物有差.”实际上该年郑和并未成行,而是驻军长乐县十洋街,并奏建长乐南山行宫以为官军祈报之所.第二年(1413),又重修长乐南山三峰塔寺;4月,“道出陕西,求所以通译回语可佐通信者,乃得西安羊市大清真寺掌教哈三.”直至这一年冬天,郑和才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永乐十三年(1415)七月癸卯,“郑和等第四次奉使西洋等国还.九月壬寅,郑和献所获苏门答刺贼首苏干刺等于行在.”第五次,永乐15年(1417)五月十六日,郑和在泉州教灵山圣墓行香并勒石纪念,不久即统帅舟师下西洋;永乐十七年(1419)七月戊午,“官军自西洋还”,受到成祖的赏劳.第六次,永乐十九年(1421)正月癸已,“郑和等第六次奉使西洋诸国”;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壬寅,“中官郑和等使诸蕃国还,暹罗、苏门答刺、阿丹等国悉遣使随和贡方物.”第七次,宣德五年(1430)六月戊寅,“遣郑和等赍诏往谕诸番国”.这时,郑和已所届花甲.宣宗诏谕下达后,郑和并未立即成行.第二年(1431)正月,他在太仓刘家港天妃宫刊勒《通番事迹碑》;十一月,又在长乐南山寺刊立《天妃之神灵应碑》,并“驻泊兹港,等候朔风开洋”.直到这一年的十二月九日,他才率船队出五虎门,正式起航.宣德八年(1433),这位63岁的老人“奉使历忽鲁谟斯第十七国而还”.不久,约在宣德十年(1435),他默默地在南京辞世,终年65岁.
郑和墓位于牛首山南麓,南北长300米,东西宽60米,高约8米.墓按风格修建,整个墓形是"回"字形,墓前台阶有四组7层28级,寓意郑和7次下南洋,历时28年,遍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郑和墓,当地群众俗称“马回回墓”.其后裔自明清以来世代相沿,定期来这里祭扫,从未间断过.
回答者:baiig - 魔法学徒 一级 1-9 18:45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19世纪下半期,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将这条陆上交通路线称为“丝绸之路”,此后中外史学家都赞成此说,沿用至今.
张骞通西域后,正式开通了这条从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过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汉时游牧于康居西北即成海、里海北部草原,东汉时属康居).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汉武帝之时.从出发,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线.与此同时,还有一条由向东到达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东海航线,它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关于汉代丝绸之路的南海航线,《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遣的使者和应募的商人出海贸易的航程说: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闻(今属广东)、合浦(今属广西)乘船出海,顺中南半岛东岸南行,经五个月抵达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复沿中南半岛的西岸北行,经四个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卢(今泰国之佛统).自此南下沿马来半岛东岸,经二十余日驶抵湛离(今泰国之巴蜀),在此弃船登岸,横越地峡,步行十余日,抵达夫首都卢(今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于印度洋,经两个多月到达黄支国(今印度东南海岸之康契普腊姆).回国时,由黄支南下至已不程国(今斯里兰卡),然后向东直航,经八个月驶抵马六甲海峡,泊于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岛),最后再航行两个多月,由皮宗驶达日南郡的象林县境(治所在今越南维川县南的茶荞).
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是最早开始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近年各地的考古发现表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的丝织品迄今仍是奉献给世界的最重要产品之一,它流传广远,涵盖了对世界文明的种种贡献.因此,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于公元前后的两汉时期.它东面的起点是西汉的首都长安(今西安)或东汉的首都洛阳,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汉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两道的分岔点就在楼兰.北道西行,经渠犁(今库尔勒)、龟兹(今库车)、姑墨(今阿克苏)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经且末、精绝(今民丰尼雅遗址)、于阗(今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从疏勒西行,越葱岭(今帕米尔)至大宛(今费尔干纳).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乌兹别克斯坦)、安息(今),最远到达大秦(罗马帝国东部)的犁靬(又作黎轩,在埃及的城).另外一条道路是,从皮山西南行,越悬渡(今巴基斯坦达丽尔),经罽宾(今阿富汗喀布尔)、乌弋山离(今锡斯坦),西南行至条支(在今波斯湾头).如果从罽宾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转海路也可以到达波斯和罗马等地.这是自汉武帝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以后形成的丝绸之路的基本干道,换句话说,狭义的丝绸之路指的就是上述这条道路.
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和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不断有一些新的道路被开通,也有一些道路的走向有所变化,甚至废弃.比如敦煌、罗布泊之间的白龙堆,是一片经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当东汉初年打败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迁,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领了伊吾(今哈密)以后,开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从伊吾经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到龟兹,就和原来的丝路北道会合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方处于对立的状态,而北方的东部与西部也时分时合.在这样的形势下,南朝宋齐梁陈四朝与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长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龙涸(今松潘),经青海湖畔的吐谷浑都城,西经柴达木盆地到敦煌,与丝路干道合; 或更向西越过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与丝路南道合,这条道被称作“吐谷浑道”或“河南道”,今天人们也叫它作“青海道”.还有从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叶(今托克马克附近),进入中亚地区.这条道路后来也被称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国和元朝时期最为兴盛.
除了陆上丝绸之路外,从汉始,人就开通了从广东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后, 随着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人们把这些海上贸易往来的各条航线,通称之为“海上丝绸之路”.
也这么说吧:
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信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两汉时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条路线.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丝绸之路(德语:die Seidenstrasse)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有时也简称为丝路.
虽然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同促进经贸发展的产物,但很多人认为,的张骞两次通西域,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并成功将东西方之间最后的珠帘掀开.从此,这条路线被作为“国道”踩了出来,各国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道路,来往络绎不绝.上至王公贵族,下至乞丐狱犯,最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他们都在这条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这条东西通路,将中原、西域与阿拉伯、波斯湾紧密联系在一起.经过几个世纪的不断努力,丝绸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广义上丝路的东段已经到达了韩国、日本,西段至法国、荷兰.通过海路还可达意大利、埃及,成为亚洲和欧洲、非洲各国经济文化交流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