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妮坦手游站:纯净绿色软件游戏下载网站

电脑软件| 软件合集| 最近更新| 网站地图

您的位置:首页 > 手游攻略 > 不思议的皇冠 王国敕令(泰国新贵妃被,是怎么回事)

不思议的皇冠 王国敕令(泰国新贵妃被,是怎么回事)

2023-06-12 12:58:36

泰国新贵妃被,是怎么回事

2019年5月4日,时年67岁泰国国王玛哈·哇集拉隆功正式被加冕为新国王。而自古以来,但凡是登基的人,第一件事就是要册封皇后和妃子等等。▲诗尼娜

而在新世纪的泰国,由于泰国国王的特殊身份,也继续“延续”这个传统。所以在加冕成功的5月份,就册封了素缇达为泰国的新王后。

紧接着在七月份,又册封了一名妃子——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诗尼娜。一夫多妻制度?没办法!谁叫人家是泰国国王哪?不过俗话说得好,三个女人一台戏,两个女人也是一台小戏。

其实妃子诗尼娜和王后素缇达出身相似,都是从平民进入了,然后一路高升被泰国国王看中。不过虽然两人都是国王正式承认的妻子,然而真正的待遇却不一样。

别的不说,根据泰国的法律,只保护正妻。就单独冲着这一点,就可以看出来其实诗尼娜的日子不好过。如何不好过法?给大家举个例子!

比如泰国的一些王室活动中,素缇达的照片总是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诗尼娜的照片总是摆在一边,有时候甚至还上不了台面。另外由于素缇达是泰国国王的正妻,所以素缇达可以代表皇室参加一些活动,至于诗尼娜就没有这个待遇了。

另外在泰国,碰到素缇达生日的时候,泰国百姓都会对素缇达照片实行跪拜礼。轮到诗尼娜的时候,也就没有了这个待遇。

因此别看这才结婚几个月,但是诗尼娜心里面肯定是憋了一口气。

其实这口气在结婚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因为相对于素缇达来说,诗尼娜比她稍早就跟着现任泰国国王。但是在军衔却低于素缇达,最后还是素缇达当选了王后。

都是一样的出身,相差无几的军衔,诗尼娜还要比素缇达年轻漂亮,凭什么素缇达可以当上王后。你还别说,素缇达能够当上王后是靠素缇达自己的手段,在这一点上诗尼娜还是“年轻”。

虽然国王在今年才册封王后和妃子,但是不要忘记,现任的泰国国王当了很多年的王储了,两个人其实早就被收入了后宫。今年5月份和7月份的册封,只是正常走流程罢了。但是在跟随着这位王储的时候,素缇达就开始谋划着王后的职位。因为虽然素缇达现在是王后,但是现任泰国国王之前取了老婆。只是当时还不是国王,这次当国王才昭告天才自己的“新老婆”。

既然有老婆,肯定也生了不少的儿子和女儿。因此自从素缇达成为王后之后,也顺带着多了很多的儿子和女儿。这其中比较强势的就有泰国国王的大女儿帕查拉公主。

帕查拉公主母亲早就被罢黜,但是挡不住家庭背景强大。其家族是泰国最为庞大的育坤家族,而且帕查拉公主还深受诗丽吉太后的喜爱,现任国王也是对她青睐有加,给她册封了中将军衔。

虽然军衔用处不大,但是可以侧面说明很多东西。而且这个帕查拉公主手段不简单,经常出入于各种各样的政治场合,因此从某些方面来看,她要比自己的弟弟——现任王储的人脉更广。

所以自从来到皇室后宫之后,素缇达一直在尝试着拉拢帕查拉公主。而自从成为王后之后,拉拢力度更大。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这场后宫的尔虞我诈当中,诗尼娜败了,败得。▲帕查拉公主

所以也就有了诗尼娜被赶出皇室的公告,那么公告里面有什么?两点值得注意的:对国王不忠,顶撞国王和王后的命令。有关于第二点,看了前面的介绍,大致也可以理解为何要顶撞。

但是要说第一点对国王不忠,实在是值得玩味,说不准是素缇达陷害的诗尼娜。总的来说,还是诗尼娜太年轻,不开心全部写在了脸上。

中世纪教皇权势只手遮天,为什么欧洲没有大一统

欧洲的面积1016万平方公里,比的国土面积略大一些,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之后虽然也有的时期,但是最终都会再次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欧洲,虽然在历史上也一度出现过疆域辽阔的强大帝国,但是始终没有一位雄主可以彻底统一欧洲,而在欧洲中世纪,教皇也达到了权力最鼎盛的一个时期,并且当时有超过半数的欧洲人信奉天主教,为什么教皇没有促成欧洲的大一统呢?欧洲

事实上,在我看来正是因为有教皇的存在,中世纪的欧洲才始终没有统一,欧洲大多数国家和我们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一直处于政教合一的状态,甚至可以说神权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凌驾于王权之上,而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东罗马帝国建立之初的这段时间,皇权的衰落也让教皇代表的神权崛起,特别是在国家混乱的时期,宗教更容易成为普通民众内心的依靠,所以罗马主教就在这种混乱的状况下,逐渐在百姓中积攒起自己的威望。

教皇利奥一世

但是欧洲的动荡早晚还是会平息,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也将取代西罗马帝国,再这样的背景之间,逐渐强大的王权,自然是不会让神权凌驾在自己之上,所以在欧洲也一样出现了王权和神权对欧洲主导权的争夺,公元八世纪中叶,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在罗马教皇圣匝加的支持下,创立了卡洛林王朝,将掠夺来的拉文纳到罗马的大片领土交给教皇管辖,教皇也就从神权,精神世界的领袖,变成了世俗世界的领袖之一。

法兰克国王矮子丕平

这也让教皇的地位大为提升,但是也为几个世纪后,欧洲神权和皇权的斗争埋下了隐患。公元10世纪,奥托一世称帝后,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他开始干预教皇的废立,主要目的是为了争夺教皇辖区的,和税收的权利。神圣罗马帝国并不具备物质基础,去建立一个更加强大的大一统帝国。而教皇开始利用自己在民间,拥有众多的信徒开始反制罗马皇帝,要求神权应该在皇权之上,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的选举,进而发动了克吕尼运动,这一系列漫长斗争的结果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去向教皇请罪,暂时结束了这次皇权与神权的争夺。

神圣罗马帝国疆域

经历了这一次事件之后,教皇也不可能在让欧洲出现一个能够威胁自己地位的大帝国,而教皇本身为什么不彻底成为世俗的君主,统一欧洲呢?教皇的地位其实很尴尬,他有些类似于周朝时期的周天子,你说他在这些国家没有影响吧,其实他又是这些国家的精神领袖,你要说有影响吧,教皇不是天子,代表的是神权而不是皇权,你要说哪国的君主亵渎的神灵,那信徒去反抗他,问题不大。但是你让教皇去征服统治这些地区,和其他民族一同服从天主教的统治,这些百姓不和他拼命都不正常。

教皇给国王加冕

要诋毁某一任君主很简单,说他品行不行,道德败坏就够了,百姓们还有下一任君主可以期待,但是要让教皇来统治这些不同民族统治的不同国家,教皇还没有那么大的权威。而最好的方法就是,神权统一不了世俗的世界,那么世俗的世界也别想有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来和神权抗衡。

而这些本来一盘散沙的欧洲国家,如果出现了教皇想要统一欧洲,并开始行动,那么这些小国家,自然而然也就会团结在一起,来教皇。另外又有多少的天主教信徒,在没有好处,没有所谓耶路撒冷的金银财宝的诱惑下,还愿意为教皇卖命呢?所以欧洲这一千多年,虽然教皇的权利一度十分强大,但是始终和皇权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状态,谁也赢不了谁,谁也别想统一欧洲。

教廷所在地梵蒂冈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

拿破仑打遍欧洲无敌手的时候,为什么没有攻打当时的

1794年法国爆发了欧洲最为彻底的大革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革命浪潮中,国王被处死,王后被处死,而处死国王和王后的革命派雅各宾派领导人后来也被处死,整个法国社会出现了空前绝后的大动荡,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炮兵指挥官出身的拿破仑从埃及返回法国,发动雾月,最终建立起自己的统治。

战场上的拿破仑

不同于传统的欧洲封建主大家族,拿破仑一方面先是成为执政官后来干脆直接称帝,建立起法兰西帝国,成为完全的法国的者,另一方面又彻底打碎了1000多年来法国的封建家族统治,废除了封建特权,颁布民法典等,建立完整的资本主义制度,于是法国成为当时欧洲各个封建家族国家的公敌,英国、普鲁士、奥地利、沙俄等组织起反法同盟,对法国进行开战,而在反法同盟侵入法国,法国资产阶级岌岌可危之际,拿破仑利用其军事天才的调配法军,将反法同盟赶出法国,继而攻入他国,此后更多次击败反法同盟,此后一直到1813年的莱比锡战役前,法国打遍欧洲无敌手,建立起法国历史空前绝后的霸权。

在拿破仑的风光时代,拿破仑在欧洲大陆所向无敌,然而法国也有一个巨大的短板,那就是法国在海军力量上完全弱于英国,这就像后来一战和二战时期的德国一样,有着欧洲最强大的陆军,但是海军上确实先天不足,后天乏力,而英国则依靠强大的海军力量,不断向欧洲大陆渗透着反法力量,经历了一次次失败后,又一次次组织反法同盟再次与法国为敌,而一旦陆战失利,英国人则跳上战船远遁回英伦三岛,而法军虽然在陆地上屡次击败英国,但是面对逃入海中的英军,只能是望眼兴叹,其中滋味估计是130多年后站在法国西海岸眺望英伦三岛能够感同身受吧。

当然法国也不是没有做出加强海军力量的尝试,他曾经联合伊比利亚半岛上一个历史上在大航海上有着浓墨重彩一笔的国家西班牙,由法国和西班牙海军力量,组成了法西联合舰队,以对付强大的英国海军,但是法西联合舰队的势力仍然是远逊于英国。此后在著名特拉法尔加海战中,英国海军司令纳尔逊用自己生命的代价,彻底击败法西联合舰队,此后法国再也没有了尝试海军与英国争锋的念头。

彻底断送了拿破仑海军梦想的特拉法尔加海战

此后,法国虽然依然强大,但是仍旧陆海军的不协调发展,陆军依然称霸欧洲,而海军仍然是彻底侏儒,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法国人尽管在欧洲大陆上强大,但是由于英国人总是能够撤出欧洲大陆,所以法国是不能够彻底击败英国的,而且没有强大海军也只能让法国人在欧陆上称雄。

拿破仑强盛时代欧洲陆地是法国的,而更为广阔的大海则是英国人,因此法国只能在欧洲陆地上争雄,甚至因惧怕英国抢夺其殖民地,拿破仑还将诺大的北美殖民地路易斯安那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美国。

用生命为代价击败拿破仑海军的英国海军名将纳尔逊雕塑

所以,拿破仑时代的法国,固然强大,可是他连欧洲都出不去,还这么远隔重洋来进攻呢?

历史上嘉靖皇帝是个怎样的人

“嘉靖”是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从嘉靖元年至嘉靖四十五年(1522~1566年),共使用了四十五年。嘉靖是明朝实际掌权时间最长的皇帝。

一、生平简介

朱厚熜(1507~1566年)谥号肃皇帝,庙号世宗。1522~1566年在位。

宪宗孙,袭父兴献王朱祐杬(宪宗第四子)位。武宗死,无嗣,内阁首辅杨廷和等以遗诏迎他入继大统。

初即位,下诏尽革武宗弊症,诛钱宁、江彬等佞臣,朝政为之一新。

未几,“大礼”之议兴,朝议沸腾,致使幸臣窃柄,正直大臣有廷杖至死者、有陷大狱者、有贬谪斥逐者,杨廷和等皆相继去职,弊症复兴。

他还好兴作,喜神仙老道之术,营建繁兴,斋蘸不断,而政事荒怠,终至严嵩擅权十七年之久;兵备废驰,帑藏耗竭,致酿扰掠东南沿海;蒙古俺答大举入掠京畿;河南、江西、湖广、两广则有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内忧外患之严重,超过正德朝。

二、荣辱一生

嘉靖在皇帝宝座上度过了45个春秋。对于他的评价,历来颇有争议,论其功过是非,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颇有政声

嘉靖在初登大位的几年里,可谓英明神武,在内阁的鼎立相助下,加之自己的勤勉,除了采取历代新君例行的大赦、减贡、赈灾等措施外,还整顿朝纲,革除先朝蠹政,打击旧朝臣和皇族、勋戚势力,总揽内外大政,皇权高度集中。重视内阁作用,裁抑宦官权力。诛杀明武宗时的佞臣钱宁和江彬,“御近侍甚严,有罪挞之至死,或陈尸示戒”,裁革锦衣卫三万余人,节用宽民。体恤士农工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对外则是“凡系冒滥请乞及额外多占者悉还之于民”。

使乌烟瘴气的朝廷风气为之一新。

(二)、第二阶段:崇神信道 昏庸无道

嘉靖一生给人印象深刻的不是他的所谓政绩 ,而是轰动当时的几个影响极大的事件。

(1)、崇神信道

奢侈的生活蛀蚀了嘉靖的进取心。他日渐懒于朝政,生活腐朽,不仅滥用民力大事营建,而且迷信尊崇道教,礼延方士,设坛修蘸。不但将道教作为精神支柱而且还作为治国的依据。

由于他纵欲无度,体力不支,接连生了几场大病。吓得他一心搜求长生不老之术,苦炼神丹。他在位四十五年,竟有一半时间不住在宫中,而住在他专门用来炼丹的地方。

到了晚年,因长期服用丹药,造成慢性汞中毒 四肢麻木,不久卧床不起一命呜呼了。

(2)、“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是宫女们意图杀死嘉靖的一次事件。因发生在壬寅年,所以称之为“壬寅宫变”。

嘉靖专心崇神修道,迷信方士。他最宠信的方士陶仲文竟唆使嘉靖用童女的经血做原料,制成“元性纯红丹”,说是服后即可长生不老。嘉靖以为得到了仙方,大喜过望,传谕各地官员,挑选貌美健康的童女入宫,以为制药。为此,陶仲文深得宠信,官衔从少保到少傅直至少师。

与此同时,嘉靖又把方士段朝用进奉的“仙物”视为仙药 ,听信让他“深居”的鬼话,下诏让四岁的太子载壑监国,自己则退居后宫,不与外人接触,以祈求道法,苦练修行,自我感觉良好。但是他并未遵循道家“清心寡欲”的教规,而是不断派人到民间挑选淑女,超过数千人。同时还大量征召13、14岁的宫女,采补她们的经血,炼制丹药。为保持宫女们的洁净,在经期不得进食,只能吃桑叶、喝露水。

嘉靖多疑暴戾、喜怒无常,经常鞭打宫女。这些女子供他淫乐又被当做奴婢使用,倍受欺凌。宫女们终于奋起反抗,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宫女杨金英与数名宫女差一点将嘉靖勒死。

(3)、“大礼仪” 事件始末

正德十六年,十五岁的朱厚熜被内阁首辅杨廷和等拥立为孝宗朱祜樘继承人。

即位典礼后的第五天,为了给死去了的父亲一个比较高的封号,嘉靖下诏让九臣讨论这个问题。不料与朝臣的意见发生了分歧。

嘉靖的父亲是兴献王朱右杭,此时嘉靖想尊奉生父为“皇孝”。但按祖制,这是不合礼法的。因为这样一来,先帝就成了“皇叔”。

杨廷和等认为,朱厚熜既然是以宗藩入继,就应称孝宗为“皇孝”,而称兴献王为皇叔父,这才是合理合法的。嘉靖对这种“移易”父母的做法非常不满、要求重议。

其实这种礼仪之争根本毫无意义。然而新皇帝是个涉世未深又非常执拗之人。偏偏嘉靖的母亲蒋氏也是个不懂大礼之人,无奈只得让杨廷和等妥议。结果,尊嘉靖生父为兴献帝。

从此,嘉靖与杨廷和之间产生了矛盾,于是杨廷和辞职、告老还乡。

杨廷和去职后,“大礼仪”之争达到了白热化。一派以新任礼部尚书汪浚、大学士蒋冕等坚持属守礼法;另一派以张熄等,奉旨不顾礼仪,拼命维护皇帝。这时嘉靖决意抛开内阁一意孤行,强令礼部追尊兴献帝为“本生皇孝恭穆献皇帝”,并令礼部在奉先殿侧另建一室,安放皇孝神主。

两派斗争水火不容,七月十五日早朝后,吏部与九卿以下二百三十七人一齐跪在左顺门下,高呼孝宗皇帝。面对如此众多的反对者,刚愎自用的嘉靖下令锦衣卫抓人。将为首的发配边地,四品以上者夺俸,五品以下杖之,结果十六人死于杖下。与此同时,朱佑杭的神主被迎奉入京,尊号曰“皇孝恭穆皇帝”。

嘉靖终于在“大礼仪”事件中获胜。自此他以“大礼仪”中的立场划线,开始了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恶政,以至朝廷风气日下,邪气上升。

(3)、严嵩误国

国家将亡必有妖孽,严嵩亦是。

嘉靖(1539年),大学士严嵩已是59岁的老人。他作《庆云賦》、《大礼告成颂》两篇文章,朝贺嘉靖的父亲得以入主太庙。嘉靖很是高兴,于是严嵩进入了嘉靖的视野。

严嵩工作“勤面”,据史载:他“朝夕直西苑板房,未尝一归洗沐”,嘉靖被严嵩的表现所感动,派人赐给他一方银记,上面刻着“忠勤敏达”,并且给了他太子太傅的官职。很快被提拔为内阁首辅,严嵩开始了兴风作浪的后半生。

严嵩和儿子严世蕃“结党营私,贪赃枉法,作威作福,干尽了坏事。许多没有血性的朝廷官员都投靠严嵩,为自己找个靠山。朝廷里的官员有30多个是严嵩的干儿子,这些干儿子各把持一个重要部门,朝廷里的大权就操纵在严嵩的手里。”(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时北方蒙古族的鞑靼部落逐渐强大起来,统一了蒙古各部,对明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严嵩却不练兵、不备战,反而大量地贪污军饷,边防士兵受冻挨饿,鞑靼首领俺答经常侵扰边境,几次打到内地,明军不战而退。俺答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到达京郊。嘉靖慌忙派仇鸾指挥。仇鸾是严嵩的同党,严嵩怕他打了败仗自己不好交待,就指使仇鸾不与鞑靼交战。结果十几万明军一箭未发,坐视鞑靼人烧杀掳掠,抢走大批人口、牲畜、财物。

仇鸾不仅不抵抗,而且暗中勾结俺答,与之议和干了许多丧权辱国的勾当。

物极必反,严嵩父子的倒行逆施激起天怨人怒。嘉靖盛怒之下将严世蕃投入大牢,接之是立斩不赦。继而削去已经致仕回家严嵩的所有官职,在查抄严嵩家时,抄出白银二百五十万五千余两,各类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八十多岁的严嵩真正尝到了众叛亲离、落魄潦倒的滋味,得不到一丝的怜悯。乃至无力生活而沿街乞讨,在贫寒交迫中死去。

结束语:“壬寅宫变”之后,嘉靖性情大变,他更加潜心于养生修道,祈求长生不老,置朝政于不顾,二十余年不回大内。这在历代皇帝中可谓独树一帜前所未有。

嘉靖中年潜居,养痈遗患,使阴柔险诈严嵩父子乘时得志,盘踞要津,得以专柄横行,权倾天下,秉政十七年之久。奸臣乱政害得大明元气消灭殆尽,几乎亡国。

嘉靖不仅重用佞臣,还冤杀良将,自毁长城。及俺答入寇直薄京城,朝无可敌将帅,营无可用之兵,乃束手无策。后议和,丧师辱国,讳败为胜,酿成后患无穷。

与此同时国内各地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风起云涌,嘉靖在内忧外患,大明朝风雨飘摇之际结束了昏庸无道、腐朽荒唐的一生。

在欧洲,教皇与皇帝,谁的权力更大

与古代皇权统治不同,西欧自罗马帝国分崩离析之后长达千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一种由代表世俗权力的王权(皇权)和代表宗教权力的教权(神权)构成的二元统治局面。

两种权力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在漫长的中世纪黑暗时期,两者此消彼长,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对欧洲政治格局形成和人文精神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里首先说明一点:本文主要介绍的是各国国王或皇帝与罗马教皇之间的权力纠葛,至于地方贵族与各区主教之间的关系不在讨论之列。

那么,在欧洲中世纪教皇和国王,到底谁的权力更大呢?

其实,这种实力对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变化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将两者实力对比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最后一位皇帝被废,西罗马帝国灭亡。西欧广袤的土地上蛮族林立,相互争斗不休。5世纪末,克洛维统一了法兰克各部落,建立了墨洛温王朝。

克洛维此时需要通过教统一各自为政、混乱不堪的法兰克各部落,而教也需要依附于王权在乱世中生存和发展。于是两者一拍即合,496年克洛维皈依教,开启了教和世俗王权相爱相杀,合作竞争的千年大幕。

751年,法兰克王国的宫相“矮子”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篡夺王位,创建加洛林王朝,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国王废立的先例。丕平为报答教皇,击败伦巴第人,并将意大利中部的一部分领地赠送给教皇,成立教皇国,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丕平献土”。教皇国的成立,使得一直以来只具有精神统治权的教皇首次拥有的世俗权力。

教皇为丕平加冕,使得教皇自认为有废立国王之权,为日后教权和王权执政埋下了根源。

771年,丕平的儿子查理成为法兰克国王,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查理曼”,查理曼在位期间,击退阿拉伯人入侵,征服萨克森蛮族,并对所征服之地强制推行教,使得西欧大部分地区都皈依了天主教。

查理曼画像

799年,查理曼率兵攻入罗马,恢复了被驱逐主教利奥三世的教皇之位。800年圣诞节,查理曼在圣彼得大教堂礼拜之时,利奥三世突然将一顶皇冠戴在了查理曼头上,并宣布查理曼为“罗马人的皇帝”,是罗马帝国的继承者和教世界的保护者。

此举开创了教皇为皇帝加冕的先例,再次强化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此后欧洲历任皇帝都需要经过罗马教皇的正式加冕才算合法,这就奠定了欧洲教廷与王廷双重统治的政治体制。

查理曼加冕为“罗马帝国皇帝”

查理曼死后,他的孙子将偌大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了东、西、中法兰克三足鼎立的局面,不久后中法兰克被东、西法兰克吞并,东、西法兰克也逐渐决裂,形成了当今法兰西和德意志的雏形。

961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进军意大利帮教皇摆脱当时罗马统治者贝伦加尔的控制,教皇为奥托一世加冕,封他为“罗马帝国”皇帝。

从以上几个事件中可以看出,在此阶段,教权和王权(皇权)之间基本上维持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王权需要通过教权为其统治披上合法化、神圣化的外衣,从而加强王权。而教权也需要通过依附于王权,来对抗当地反抗的世俗势力,并在欧洲推广和维护教世界的统治。

这五个多世纪是教权和王权的蜜月期,基本呈现一种合作大于竞争,相互利用,共同发展的局面。

教权与王权的合作,势必会影响宗教形而上的崇高性和纯洁性,教会难免为世俗权力所影响,因此很多教士开始追求享乐,生活逐渐奢靡淫逸。

克吕尼改革运动主张禁欲苦修

主教叙任权之争

在这种背景下,一场主张苦修禁欲,恢复天主教纯洁性的克吕尼改革运动在西欧各国兴起。罗马教廷利用这场运动,发起了一场巩固教权,削弱王权的主教叙任权之争,王权与教权从此结束蜜月期,双方陷入了长期的拉锯战中。

“主教叙任权”是指授任主教和修院院长等高级神职的权力。教皇认为各区主教的任免均应听从罗马教廷的安排,而世俗国王则认为“君权神授”,上帝不但赐予他们世俗统治权,同时还赐给他们教会管理权,授任神职之权应属封建君主。

1075年,改革派强势人物格列高利七世成为教皇,并发布《教皇敕令》,宣称只有教皇具有任免主教,制定新法规,设立新教区的权力,只有罗马主教堪称普世主教,有权废黜皇帝,罗马教会永不犯错误,教皇永不受审判等等。敕令明确了世俗皇帝无主教叙任之权,重申了教权高于皇权的古老法则。

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教皇敕令》

亨利四世对《教皇敕令》无动于衷,再次委任米兰大主教,并在1076年召开沃尔姆斯宗教会议,斥责格里高利七世,否认他的教皇权力。

卡诺莎之辱

格里高利七世作为回击,颁布了中世纪最著名的教皇法令,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取消其在德意志和意大利的统治权,解除其臣民对其的效忠誓言。

德国内部的反对势力趁机联合起来,宣布如果亨利四世一年内不能恢复教籍,就会废黜其帝位。

亨利四世无奈,冒着漫天风雪来到阿尔卑斯山的卡诺莎城堡乞求教皇的宽恕。亨利四世赤脚在雪地里跪了三天三夜,才得到格里高利七世的谅解,史称“卡诺莎之辱”。此后,“卡诺莎”在西欧各国成了屈辱的代名词。由此教皇获得了空前的胜利。在主教叙任权之争中,教权获得了第一轮的胜利。

亨利四世下跪乞求格里高利七世的宽恕

得到宽恕后的亨利四世回国,很快便稳定了局势,随后率军围攻教皇国,并宣布废除格里高利七世。

亨利四世死后,亨利五世继位德皇,并与教皇再次就主教叙任权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最终双方在1122年达成妥协,签订了沃尔姆斯宗教协定。规定皇帝放弃主教叙任权,德意志的主教和修院院长由神职界按照法规选举产生,但皇帝可临场监选。

这场旷日持久的主教叙任权斗争终于告一段落,教会取得了极大胜利,教皇的权势已发展到足以与皇权相对抗的地步。从此,确立了中世纪西欧的分权局面,对近代西方分权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继位德皇后,意图洗刷“卡诺莎之辱”,五征意大利,虽然换来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但最终还是在教皇和意大利同盟的强大兵力下屈服,最终于1177年与教皇签订合约,归还教产,并承诺不干涉教皇国内部事务,并下跪亲吻教皇的脚,再次上演“卡诺莎之辱。”

红胡子在意大利语中称为“巴巴罗萨”,意为其胡子是被意大利的鲜血所染红

其他国家的王教之争

除德意志外,欧洲其他国家也先后爆发主教叙任权之争,如英国的坎特伯雷主教安瑟尔谟曾反对英王亨利一世拥有主教叙任权,双方爆发激烈斗争。后来双方妥协,国王放弃主教叙任权,但教会神职人员需向国王宣誓效忠。

此后英格兰金雀花王朝开创者亨利二世与当时坎特伯雷主教托马斯.贝克特也因为主教叙任权、神职人员审判权等爆发。贝克特遇刺身亡,亨利二世迫于压力赤足来到贝克特陵前忏悔,获得教会宽恕,并放弃了《克拉伦登条例》中侵犯教士利益的条款。在此阶段,在英国教权与王权的斗争中,从名义上来看,教会同样获得了胜利。

教权达到顶峰

教皇权势在英诺森三世时期达到了顶峰。

英诺森三世是一位极具政治手腕的人,他在位期间先后压服德皇、英王等世俗君主,将教会势力推上了顶峰,他本人也被后世誉为“万皇之皇”。

1198年英诺森当选教皇,他承袭格列高利七世的教权观点,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并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他致力于建立欧洲教封建神权的大一统帝国。

英诺森三世画像

他先是利用霍亨斯陶芬和维尔夫家族矛盾,挑起德意志内战,从而将德国在意大利势力驱逐出去,巩固了教皇在意大利的统治地位。其后将年幼的腓特烈二世扶上王位,控制德意志政局,并迫使腓特烈二世放弃将西西里王国和德意志王国统一的想法。

在英国,他利用各贵族对国王的反叛,迫使英王约翰向教皇称臣纳贡,取得教权对王权空前绝后的一次胜利。

除了对王权的压制外,英诺森在位期间还发起多次,征服拜占庭,阿尔比派,极大拓展了罗马天主教的势力范围,强化了罗马教会的统治地位。

这个阶段,欧洲各国势力基本站稳了脚跟,各国王室力量也得到了足够的加强,所以此时的教权失去了原有意义,反而形成了一种制约皇权的掣肘。

而此时的西欧各国均已皈依天主教,教会在精神世界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势必要求更多的世俗权力,且在此阶段,教皇号召各国发动东侵,教皇在名义上掌握了欧洲最强大的,形成了能够与世俗王权相抗衡的军事力量。因此,双方在结束了蜜月期之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决裂和战争。

在此阶段,罗马教会与德、英、法各国世俗权力都因为主教叙任、神职人员审判等问题爆发了,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并在英诺森三世的铁腕强权、纵横捭阖之下走向权势巅峰。

神圣罗马帝国邦国林立,对德皇的统治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但需要注意的是,教皇在与德皇的长期斗争中能够一度占据优势,其主要原因与德意志松散的政治制度有很大关系,这就为教皇分化瓦解德意志王国力量,利用德国反叛势力挑战德皇提供了便利。

一旦世俗王权统一整合国内贵族,形成一个整体,教权便失去了对王权的压制能力,攻守之势很容易逆转,这就为接下来的教权衰落埋下了伏笔。

阿维尼翁之囚

13世纪末,法王腓力四世,加强王权,打压各地诸侯,成为法国第一位君主。为了筹集对英战争的军费,腓力四世将目光投向教会,并下令向神职人员征税。

1296年,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发布通谕,宣布国王无权向教会行使任何权力。腓力四世下令禁止法国货币出境予以回应,教皇让步,同意法王向法国境内教会征税。然而,双方斗争并没有停息。

1302年,腓力四世召开首次召开三级会议,寻求贵族、教士和资产阶级的支持,教皇发布《一圣通谕》,重申教皇拥有高于世俗君主的最高权力。

1303年,教皇准备发起破门律,腓力四世率先攻入教皇宫,将卜尼法斯八世痛打致死。法王控制了罗马教廷,教皇权势由盛转衰。

1305年,腓力四世选举法国人克雷芒五世为教皇,并于1309年将教皇宫底迁往法国南部的阿维尼翁,并且一直持续了近70年,此后连续7任教皇都是由法王控制的法国人。人们将这一阶段的教皇称为“阿维尼翁之囚”。

除了对教会的打压控制外,腓力四世还以信仰异端为名了当时著名的圣殿骑士团,并于1307年10月13日星期五,将骑士团大多数成员实施火刑,中最著名的一只骑士团就此覆灭。而这一天,也成了后世让人避讳不已的“黑色星期五。”

圣殿骑士团是教皇打压异己,对抗封建君主的重要力量

法王权势日盛,教皇成为法王打压国内贵族,抗衡英格兰和德意志的工具,教权一落千丈,王权快速崛起。

西方教会大

1377年,教皇格里高利十一世将教廷重新迁回罗马,结束了近七十年的阿维尼翁之囚时期。格里高利十一世死后,枢机主教团发生意见分歧,法国势力和意大利势力各自选举了一个教皇,并形成对峙局面。此后由于英、法、德、西等诸国的介入,又选举了一名教皇,形成了三个教皇鼎足而立的局面,罗马教廷变得混乱不堪。

1417年,为了新教改革运动,各国君主达成协议,将三个教皇全部废黜,另选举马丁五世为新教皇,结束了历时40年的西方教会大,然而教皇权势从此一蹶不振,教权永久丧失了与世俗王权抗衡的力量。

由于罗马教廷的骄奢淫逸以及文艺复兴带来的进步思想,宗教改革思想在西欧各国悄然萌发。1517年,利奥十世在德国兜售赎罪券成为了最终导火索。马丁路德针对赎罪券,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揭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并迅速在各国蔓延,得到了广大群众、新兴资产阶级和部分封建贵族势力的支持。

马丁.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最终经过一系列长期复杂的斗争之后,教再次发生大,形成了传统天主教和信教(统称)两种教派。瑞士、尼德兰、法国南部等地,成为新教势力范围。英国、北欧诸国也建立了各自的国教,国王取代教皇成为教会首脑。

法国虽然仍坚持信仰天主教,然而王权进一步得到加强,并逐渐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教廷控制。

罗马天主教势力范围只剩下德意志、西班牙和意大利等少数地区。

宗教改革运动给本就虚弱不堪的罗马教廷以致命一击,从此教权开始一步步沦为王权的附庸,成为各国相互征伐利用的工具。

从上面的发展历程来看,中世纪一千多年的时间中,教权和王权之间争斗不休,相互制约,此消彼长,但总体来看呈现一种教权由弱变强,然后由盛转衰的变化趋势。而世俗王权则一步步加强,最终摆脱教权控制,在15、16世纪开始走向中央集权、君主。

教权和王权的斗争是中世纪西欧历史的主旋律之一,虽然给底层民众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但对于近现代欧洲分权制度的形成有着明显的推动意义。

最后再次申明一点,在很多人眼中,欧洲中世纪教权凌驾于王权,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除了11、12世纪教权极盛时期,教权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始终处于劣势,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劣势越发明显。究其原因,教权始终只能在精神上对人们施以影响和控制,一旦人们意识觉醒,这种虚无缥缈的约束能力便会瞬间瓦解。

欧洲封建制度示意图

而世俗王权则通过等级森严的封建分封制度、不断完善的国家法律制度和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在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形成了对民众的制约和掌控。教权与王权对民众的制约和掌控,可有效反映出双方实力的对比。

比较明显的一点就是,教皇压制王权的办法比较单一,只能通过破门律挑动国内贵族反抗王权,如果针对德意志这样松散的国家还比较有效,而像英、法这样逐渐形成君主的国家效果则要大打折扣。

而王权的操作手段显然要更多样更有效,可以如腓特烈一世一样直接率军攻入罗马,血洗罗马城,也可以向腓力四世那样扶持亲法势力,控制教皇,或者像英王亨利二世那样虚与委蛇。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枪杆子里出”这句话始终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