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侠客闯王宝藏配方
我的侠客闯王材料获取途径1,砗磲贝在京城城郊鲍洪毛身上2,珊瑚佛珠在京城居民区宋婆婆身上3,红琥珀在杭州商会马清扬身上4,玛瑙宝瓶在雪山赤刀门耳听怒身上5,琉璃宝伞也在赤刀门,在眼看喜身上6,纹银匕首在恒山派纹银身上7,黄金招财猫在开封居民区完成杜老千的开封钱庄任务获得(需要米酒和轩辕光队友,或者仁义值很低)8,闯王宝藏制作图完成纹银情缘获得。到此结束,祝各位白嫖玩家嫖到满条目装备
宋江身上常带着大批金银,他哪来的那么多钱财
梁山寨主宋江是位颇具争议的人物,一方面他奉行招安政策,最终导致梁山好汉或战死或被毒死或归隐江湖,108好汉瞬间灰飞烟灭。另一方面宋江颇具人缘和号召力,众好汉都臣服于他。
而宋江的人缘和号召力离不开他的仗义疏财和正直大义,他拥有“及时雨”的美誉。
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只是在县衙任刀笔小吏,这个官职不大、俸禄不多的小吏又是如何做到财大气粗的到处仗义疏财呢?
要弄清这个问题,先来看看宋江的慷慨“义举”。有人给宋江算了一笔账,其面上的花销令人叹为观止。
一是宋江就象“活”一样,经常好助乐施。
套用《水浒传》正文就是:"每每排难解纷,只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药饵,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如施给阎婆一具,答应给卖汤药的王公卖一具。给其他贫苦之人和江湖好汉施银两施财物也司空见惯的事,据统计,接受他赠银的就有十七人,如赠给武松一锭十两银子,赠给唱曲老人二十两银子等等。这其中的开销可想而知。
二是宋江养了一个""阎婆惜。
这里得需要大量的衣食住行和吃喝拉撒。为此,宋江先是“讨”了一栋楼房给阎婆惜住,这个“讨”显然是“买”,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后来阎婆惜情变时,曾以“招文袋”之事来威胁宋江成全她和张文远,并提三大要求,第一个要求就是要宋江把她所居住这栋楼“赐”给她住。试想想,如果不是宋江“买”的,她何苦提这个要求。而当初宋江“买”这栋楼肯定是一笔不菲的费用。
其次,宋江还为阎婆惜的“闺房”进行了装饰和置办家具之物,这也是不小的费用。
然后,宋江对阎婆惜并不薄待, "没半月之间,打扮得阎婆惜满头珠翠,遍体绫罗",珠翠绫罗全是高级首饰衣物,自然十分昂贵。而且"连那婆子,也有若干头面衣物。"何况,还得供给阎婆惜娘儿俩的日常生活。
三是宋江还得维持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吃喝玩乐,要知道他爱结交朋友,喜欢宴请朋友,而且总是抢着买单,单单好酒一条,花费也不是小数目。
如果宋江是达官显贵和地方财主,那也还说的过去。但宋江在上梁山之前只是在县衙任刀笔小吏,这个官职不大、俸禄不多的小吏又是如何做到财大气粗的到处仗义疏财呢?
其实,宋江之财,显然是取之有道,主要有三个渠道。
首先,宋江有“个人收入”。
宋江虽然只是县衙的押司,官职并不大,工资“每月不过三五两纹银”, 但毕竟这是公职身份,至少可以满足他日常的生活之需。这只能算是收入的细小部分。
其次,宋江有“家庭收入”。
宋江有个可以吭老的好爹,正如《水浒传》原文所说:宋江的兄弟宋清"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因此,可以推断,宋江家里虽然是农户,但他家肯定是大地主大财主。
官府两次派人去宋家庄捉拿宋江,宋太公都安排酒食银两犒赏公人,还把宋江第一次后和发配江州前花钱疏通关系的事安排妥当。换做普通贫困家庭哪有钱财能力摆平这些?因此,宋太公肯定不是一般的人物,他在当地肯定是“富豪”。这也是一直过惯了富足生活的宋江上梁山后最终还是选择“招安”的根本原因,他打心里就是想过上荣华富贵的生活。也正是因为家里殷实,宋江才敢在外面张狂,仗义疏财,出手阔卓,也就不在话下了。
最后,宋江有“外快收入”。
宋江的官不大工资不高,但实权却不小,普通百姓都得敬畏他,讼争商争殴斗等矛盾肯定离不开他的出面,替人办事,收些谢礼,肯定不少。虽然本质上来说,宋江肯定不是“贪官”,但别人一定要重酬于他,他或多或少还是会收下一些,这样日积月累的“灰色收入”那是可观的数目。
说白了宋江也会"以权或势谋私",获得财物。也难怪阎婆惜临死前,曾这样骂他:"做公的人,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须没放回的鬼!"一语道破玄,显然暗示了宋江小吏生活见不得人的另一个阴暗“侧面”。
总之,宋江的个人收入、“家庭”收入,再加上“灰色“收入”,让他在外疏财仗义而游刃有余。当然,比起柴大官人这种富可敌国,且握有免死金牌护身的前朝皇室之后,宋江的财富和阔绰程度那是小巫见大巫了,而相对于他所处的小县和所交往的江湖人士来说,他的高收入显然要跨入“富豪”行列了。
古代大侠行走江湖总是出手豪爽, 他们的钱都是哪来的
我也很好奇这件事,以我的见解,第一种,应该是家境比较殷实,不愁吃住问题,比如李白,他不光是诗人,还是一个侠客;第二种,馈赠,来自平辈或者仰慕者和想要办事的人,就像现在的有名气的人,只要出名了,钱财自然就来了,想必古代也差不多如此;第三种,可能是和官府打交道的人,比如悬赏什么的。
古代人不用上班,钱从哪里来
要说古人不上班,我想大多应该是武侠小说或者电影看多了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在很多武侠小说中,那些侠客确实看上去不需要上班,每天浪迹天涯,都有数不完的钱花,并且还有无数美女仰慕他们。
可是真实情况与小说中的情况有所区别,古人在挣钱方面,从来没有输过现代人,他们一样拼命工作,一样有朝九晚五的公务员和熬夜加班的普通工人,只是在历史长河中,这些普通人通常不被人们所关注,从而忽略了人间百态,至于真实的古人是如何工作的,我今天跟大家讲一讲。
一、普通劳动
早在上古时期,人们还处于石器时代时,就已经产生挣钱养家糊口的想法了,只是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现流通货币,所以人们通常是以物易物,用差不多价值的东西和对方换取自己需要的物件,或者通过苦力得到对方给予的一定物品。
这些行为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已经具备后来工作的性质,人们每天除了繁殖后代之外,也会考虑如何通过一些野外狩猎或者什么活动来满足并且改善自己生活质量,换言之,这个时候人们也是在工作的,只是工作内容与今天不一样而已。
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天下,并且统一货币、语言、文字,以及各种社会行为标准规范,人们生活也从石器时代的部落“亲亲”血缘关系变成新的宗族世袭血缘关系,比以前更加规范化,对社会、家庭的要求也由此提高,人们不仅仅满足于当初吃饱的阶段,还需要关注穿好喝好。
所以这个时期,人们就开始产生正常货币交易,一旦产生货币交易,就意味着人们对工作挣钱的态度有所转变,从原本的以物易物,发展到如今用钱币进行购物,让货币彻底流通起来,更加激发人们的工作。
从秦朝开始,人们已经开始在工作挣钱,这些工作各种各样,普通人们大多就是通过苦力来获得一定报酬,稍微有一点经济头脑的人会通过利用不同区域的货物差价进行生意买卖赚钱,形成比较早的商业思维。
这个时期的工作基本围绕的就是衣、食方面,教以前单纯只是吃饱的阶段有所发展,人们对挣钱的兴趣更加浓厚,所有人都有一种意识,就是需要去工作挣钱。这个时候比较挣钱的行业就是皇宫中的各种职务,低到一个普通丫鬟,高到妃子等,对于普通人家而言,想要成为妃子或者王侯将相十分困难,于是大多数普通人家的女孩到皇宫做丫鬟,做一些简单活计来获取报酬。
男性也有在皇宫工作的,但是通常都是,比较悲哀。能在皇宫中工作,都已经是相当有面子的工作了,大多数普通人仅仅只能成为稍微情况好一点的人家的丫鬟、佣人,受尽折磨,换取一些报酬养家糊口。
由于这个时期的社会动荡严重,战争频繁发生,所以当时的工作经常一不小心就会失业,久而久之,只能离开城市,回到农村继续干农活,可惜干农活一样有风险,天灾人祸可能导致颗粒无收,最后这些底层往往成为不稳定因素,一旦有人号召,就会揭竿而起,他们以为换一个朝代,自己就会好过一些,无奈历史上仅仅有一个唐朝而已。
二、公务人员
除了普通之外,就是当官的公务人员,古代各种考试,比如科举考试,也就是一个入仕的选拔性考试,因为能够成为公务员,当上个一官半职,就意味着从此人生飞黄腾达,谁都想成为公务员,拥有铁饭碗,科举考试竞争压力可想而知。
古代想考取个状元,那比现在考清华北大难度大太多了,很难出这样的人才,哪怕是举人、进士,都十分难考,因此能够成为公务员,在朝廷当官的人,毫无疑问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也是金钱、权利最后集中拥有的一部分人。
三、武侠剑客
除了上边所述的两种人之外,古代还有一部分被人们认为不上班的人,那就是那些武侠剑客,他们看起来成天游手好闲,无所事事,实际上他们可不是一般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古代崇尚英雄主义,那些稍微有一点能力的武侠,虽然不会像电影小说中那样飞檐走壁,但是只要他们成为英雄,金钱这种东西完全就是身外之物了。很多达官贵人会前往去拜访这些英雄,或者给个虚职,挂在其门下,每个月或者每年会给其一定的报酬,只要有事情或者在重要场合时,英雄出面一下足矣。
这是比较厉害的武侠人士,对于一般的武侠人士,就是通过收徒弟或者组建一些培训武艺的机构,收取一些费用,恰似今天的各种培训机构一般,当然古代还有镖局,专门负责护送一些重要东西,这部分人也大多是由这些武侠组成。
可以说武侠在当时大多数还是工作的,只有少部分真正意义上的游手好闲,最后毫无疑问就被时代淘汰,毕竟这就是适者生存的法则,从古至今,从来没有谁能够逃得过。
结语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人们虽然思想或者很多东西都发生改变,但是求生从来没有变化,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过得更好,从而每个人都会为了过得更好而努力,只要有对比,必然有伤害,有伤害必然需要上班挣钱养家糊口,要不然被人看不起不是很尴尬?
所以说,古代不可能不上班,只是那时候上班工作的类型与现在不一样,收入也就千差万别,但是整体社会结构以及运转模式,变化还是不大!总而言之一句话,不努力就要被淘汰!
备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必删,欢迎评论留下有趣是想。
古代的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
古代有好多朝代的.各个朝代银子的价值也不一样.
以北宋来说吧
古代的金银铜等货币的购买力一直是个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部闲话水浒也将宋代的货币转换成今天的以符合现代语境.无斋主人不是研究宋代货币的专家,要完全精确的换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只能给出一个大致的估算数字,让读者可以有个基本的概念.
一般说来,古代货币基本以金,银,铜钱(其实是含铜为主的合金)为主要货币.而宋代和后来的明清两代的银本位制不同,是铜本位制,铜钱是主要货币,金银是不作为货币使用的.铜钱的基本单位为“文”,和“贯(缗)”,一贯合1000文.宋代财政紧张的时候有过800文,850文当一贯的情形.另外还有折二钱,当三钱,当十钱等变相通货膨胀的时候.比方说杨志杀牛二那一节,牛二就曾用当三钱来让杨志试刀,当三钱顾名思义就是一钱当作三钱,而蔡京当宰相的时候甚至出过当十钱.为了简化我们的计算方法,无斋主人忽略这些因素.
在讨论古代货币的时候通常都会用上这么个假设,就是: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文铜钱.
虽然金银铜的相互兑换率一直在浮动中,但这个假设基本上应该是合理的.当代宋史专家王曾瑜先生在他的《岳飞新传》的第7章“克服襄汉”一章中,曾经提到朝廷在给岳飞的省札中有:“第四,支付六万石米,四十万贯钱,以作军需.四十万贯钱以十万两银和五千两金折支,当时金银尚未作为独立的货币使用”.从而可见南宋初40万贯铜钱,相当于10万两银子和5000两金子,基本在数量级上符合上面的这个假设.
要讨论货币购买力,必须先提一下两位名家的方法.黄仁宇先生在他的《大历史》中基本以黄金的价格作为基准来换算的,他基本是依据1两金=10两银= 10贯这个假设,而以国际金价来推算1贯铜钱今天的价值的..先生在他的《潜规则》一书中则是同时使用了米价和银价作为基准,给出了两个数字.而.先生偏重于取由米价换算出来的那个数据.
那么根据二位先生的方法,我们来看看宋代的一贯合今天(2004年10月份)多少元
1)黄金基准国际牌价,金价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我们就以400美元为一盎司.一盎司为28.3克.宋制1市斤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钓铜则,自记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两,所以宋代1两为今天的40克.这样一算宋代一两黄金相当于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对 8.23元来算,相当于4650元.根据假设1两金为10两银即10贯钱,宋代一贯铜钱相当于465元.
2)白银基准国际牌价,银价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围波动.同金价的换算相仿,一两银子也就是一贯铜钱,相当于70元.
3)米价基准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梦溪笔谈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为法,乃汉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们不考虑特殊的荒年或大丰收年的话,北宋初期的米价大约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间,中期(仁宗年间)在600文到700文之间,南宋初期米价则在2贯左右.那么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间大约每石1贯左右应该算比较合理的.如果按现今大米价格每公斤2.5元来计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贯铜钱合148元.
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有了三个价格,按黄金换算的465元,按白银换算的70元和按粮价换算的148元.由于我国不是主要产银国,而且工业化后提炼银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银子的价值肯定要大幅度高于现在的价值.显然以今天的银价作为参照体是不合理的.这从今天银价6美元一盎司金价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两黄金能换66两银子,而我们假设的古代金银兑换率是1:10.而黄金的产量稳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国作为重要硬通货储备.所以用黄金作为基准比较合理.
此外,虽然现代技术的大幅度发展,先生的杂交水稻使得粮食产量大为提高,但是今天消费粮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根据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约不到5000万人口,而今天已经有13亿人口.民以食为天,粮价应该还是一个重要的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