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将军,是可以称得上命硬的将军的
说起命硬的将军,绝对要把悍将胡琏算上,“军狐”胡琏征战大半生,数次遭到灭顶之灾,但却每每能在毫厘之间全身而退、转危为安,他的一些经历,不能不让人感叹他真是“命硬”。胡琏出身贫寒,但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小时候学业很好,后来贫困辍学,投入了冯玉祥的部队。雄心勃勃的胡琏不甘人下,准备报考黄埔军校,结发妻子卖了嫁妆,为他筹集到路费,当时胡琏非常感动,发誓将来发达了一定要报答她。但5年后胡琏就把自己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他喜新厌旧,迎娶了一位少将的妹妹,而这位新夫人与蒋校长夫人来往甚密,胡琏日后快速的飞黄腾达除了凭自己能打善战,与高层的关照也不无关系。黄埔4期生胡琏,与同学、刘志丹、张灵甫、李弥等人一起成为了日后大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从排长干起,次年升连长,以后逐级晋升,直至最后成为一级上将,从最低级军官一路爬到最高军衔(特级上将由蒋校长独享),枪林弹雨征战大半生,每每大难将至,却总能鬼使神差的有惊无险,逢凶化吉。从北伐战争、中原大战时起,胡琏因为黄埔出身,作战勇敢,屡立战功,被大佬陈诚赏识,逐渐成为其“土木系”骨干。1933年,胡琏任团长时,与红军董振堂的红五军团作战,被一颗子弹从左颊射入,右颊飞出,,与被“爆头”差之毫厘,虽脸上被打出一对酒窝,但胡琏捡回了一条命。战争时期,胡琏与日军浴血奋战,不失军人本色,在罗店拉锯战、当阳血战、石牌要塞阻击战和湘西会战中,他率部与日寇拚死决斗,甚至写好遗书,随时准备战死,也曾数次身临绝境,但有惊无险,都全身而退。胡琏在战场上的贡献和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内战时期。胡琏的“命硬”更是显现得淋漓尽致。在南麻战役中,粟裕率部眼瞅着就要破城取胜。胡琏见大势已去,也已心如死灰,但在情急之下他“大显神通”,率军官祭天求援。也不知道他哪来的“法力”,老天竟真的如他所愿,下了七天七夜大雨,让我军的进攻功亏一篑,粟裕饮恨败走,胡琏反败为胜。但在淮海战役中,胡琏的部队却无法得到老天的帮忙,12兵团在双堆集全军覆没,兵团司令黄维被俘,而副司令胡琏却在被手榴弹炸伤的情况下,乘坦克单枪匹马逃出了重围,甚至在逃跑的途中遇到一支民兵队伍时,战士们还友好的主动为其让路——没有人认为敌人能开着坦克突出重重包围,民兵们以为是自己人开的坦克。侥幸逃生的胡琏被送到上海治伤,从背部取出大小32块弹片,有几块与肺、心“仅一纸之隔”。他的命真不是一般的“硬”,这一点胡琏自己也承认。1958年我军发动“八二三”炮战,金门岛上,防卫司令胡琏正设宴招待前来视察的“防长”俞大维,数千发炮弹呼啸而至,金门防卫司令部四位副司令三死一伤,俞大维血流满面,只有胡琏毫发无损,也许真是他命不该绝,阎王爷又一次放了他一条生路。胡琏枪林弹雨大半生,几次频于灭亡,数次与死神握手,但最终却都绝处逢生、大难不死,说起命硬的将军,还真没几个能比得过他。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海军的舰炮无法轰烂诺曼底上的巨型碉堡吗
二战时由于法国向德国纳粹的投降,后来逐渐沦为了德国伤兵后方疗养院,也将固若金汤的诺曼底海滩拱手让给了德国纳粹。1944年6月盟军发动了诺曼底登陆战,准备用武力给德国沉痛教训的时候到了。当时负责驻守的德国官兵约138万人,盟军集结了约284万人,战争的惨烈程度史无前例,最终以盟军的惨胜而结束。德军阵亡官兵23019人,受伤67060人,198616人被俘或失踪,盟军阵亡45000人,受伤和失踪人员高达17万余人。由于战争太过惨烈,在盟军炮火狂轰乱炸之下难免也会有漏网之鱼,也因此给德国提供了诞生,像“奥马哈海滩之兽”之称的塞弗罗这种战争狂人的机会,当时年仅20岁的他在这次战役中藏身于WN62碉堡中,共有4184名美国士兵就是倒在了这块碉堡冲锋阵地前,其中半数以上的子弹都是塞弗罗一人发射出去的。。也正是盟军这种重大伤亡,给了大家诺曼底碉堡炸不毁的假象。其实是这些碉堡不被直接命中,还真是难以被清除,再加上有些地形本来就是被轰炸的死角,侥幸幸存下来的还是有可能的,不然盟军就没法取得最终的胜利了现在通过遗址再回想当年战争场面,才更能体会到和平的重要性,被野心膨胀的政治家,最终会给他的民族和国人带来最惨痛的经历和教训。大家怎么看呢?
延安出过哪些名人
延安是革命的圣地,走出了一批共和国将军,著名的有阎红彦上将。今天介绍几位1988年以后授衔的延安籍解放军将领,与友友们分享,他们是:△李玉,陕西省延长县人,解放军中将。1943年出生,1962年加入党。1968年毕业于大学,1970年参加解放军。历任任陆军第21集团军副军长、军事科学院科研指导部副部长、军事百科部部长、解放军总参谋部办公厅主任、总参谋长助理。2002年晋升为中将军衔。△霍毅,陕西甘泉人,武警中将。1948年出生,1968年入伍。历任武警新疆总队总队长、武警部队副参谋长、参谋长、武警部队副司令员。2005年7月14日晋升武警中将。△张瑞胜,陕西延川县人,空军少将。生于1954年8月,硕士研究生。1973年12月入伍,历任兰空后勤部财务处处长、空军工程大学校务部部长、空军工程大学副校长、空军后勤部部长、空军副司令员。△李永生,陕西子长人,解放军少将。1959年3月生,曾任陆军军官学院政委。△ 席 政,陕西安塞人,解放军少将。1956年4月生,曾任总装备部第26试验训练基地(陕西渭南)西安卫星测量控制中心司令员。
淮海战役中,缴获黄维兵团战利品归中野的命令,是谁下达的
这种事吧,应该是只有最高领导机构才能下达的命令,而陈老总是一个忠实的执行者。陈老总为人豪爽,但是在解放战争中,各个野战军的补充,尤其是武器装备的补充,基本上来源于缴获,虽说消灭黄维,中野可以说是拼尽了全力,但是由于自身的实力不济,虽然能够把黄维团团围住,并且大量杀伤了黄维的有生力量,但是如果没有华野增援部队的最后一根稻草,消灭黄维也是不可能的,既然是华野出了大力,那么让华野参战部队空手而归,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陈老总虽然豪爽,但是别忘了陈老总可还有一个“八面玲珑的美人主义”的典故,可见陈老总是非常会做人的,这样于情理说不过去的事,陈老总恐怕也办不出来。中原野战军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南征军为主要班底,在抗战时期主要就是129师的部队,刘帅在解放战争开始时基本上就是指挥自己的老部队,内部整合的问题较少。晋冀鲁豫野战军在解放战争初期是几个野战军中实力最为强大,而且在军神的指挥之下,几乎是战无不胜。而中野的几位领导人,虽然说是总前委的常委,但是在战场缴获的问题上反而不便于做出这种决定,毕竟这种决定,如果是刘邓做出,那么“本位主义”这个帽子,肯定是跑不了的,这样刘邓反而会有很大的顾忌。而最高层之所以会做出这种举动,说到底是为了补充中野在转战大别山中巨大的消耗,中原野战军在南下之前,是当时各野战军中实力最为强大的,远远超过当时的华野和东野,而且在军神的指挥下,连打胜仗,在几个野战军中最先缴获美制105榴弹炮,如果不是挺进大别山,把重武器全部扔掉,恐怕南线的日子更不好过。在刘邓到了大别山以后,虽然野战军只剩下了6万多人,但是刘邓大军首先是从无到有组建了中原军区,到了48年7月中原军区地方武装已有21万人之多,这些地方武装不光是从当地发展的,其中相当部分是野战军抽调的骨干,而江淮、桐柏两个军区干脆就是原来的野战军改的。中野的人多了,但是由于装备太差,根据地太穷,打大仗的能力比原来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前大大降低,考虑到淮海以后,向江南进军时,如果中野实力太弱,很可能出现被动局面,那么利用黄维兵团的缴获来加强中野的也就会是最高领导层的一个顺理成章的选择。而陈老总是不折不扣的执行了最高领导层的命令。况且,在各大战略区之间调剂武器装备也有过先例,在1946年夏季,就从东北解放区通过海路向关内输送了2万支步枪和2000万发子弹,这批武器中,一般留给山东,35%给了刘邓,剩下的给了晋绥。这次利用黄维来改善中原野战军的装备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虽说,本位主义在解放军的历史上也是一个老大难问题,但是到了战略区这个级别,还是能够做到顾全大局,服从命令的。图片来自网络。